災變與念佛(象山慶25.6.6)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2682915
問:這世間有地震,每次地震我都很大聲喊佛,也很恐慌。《觀經》第11觀提到大勢至菩薩行時、坐時,一時震動,一時動搖,它是一種表法方式,每次看到這段經文,還是會恐慌,請代為解惑。
慶答:怕是眾生的本能反應(貪生怕死),凡夫皆如此,在意識之先而來不及認知。念佛人除非已「淨化」意根而生死(隨緣)任運,否則不直接在這裡作種種「對治」,就只管「相續」唸佛—不強求(計較,鍛鍊,壓抑,偽裝)不怕,而是慶幸「念佛」能消災免難、命終往生。
天災人禍,雖依舊(習性)是怕,但是心中有準備、有依靠;邊怕邊念佛,不礙往生。若因害怕與無奈,而於身心/世間起厭離心,而轉向彌陀/淨土求往生,那就因「怕」而得福了。
一切眾生都貪生怕死--由「我愛」而對(自我)身命之深固的愛,與「第七(末那)識」從無始來相應俱生而活動,這是業力的習性,一般人也無可奈何—意根的恆審思量,是輪迴的根本。「念佛」是用第六識(意識)改變第七識(意根),例如,用第六識去聞熏經論,如理思惟(止觀);或信受彌陀救度,持續稱念佛名,以「理」以「信」而化解第七識的我愛與我執。
五蘊:色(四大種)+識(受、想、行),內成根身,外現器界;第七識攀緣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妄生一種「生命」的我見,牢固的抓住,並恆常(相續無間)的觀察、思量「我」的存在。眾生的心識所造「共業」,投射為「環境」與災變,心動則國土動,天災不離人禍,內外相應,依正不二。 世界依「成,住,壞,空(四中劫)」而轉,無窮循環,有小三災(饑饉、疾疫、刀兵)與大三災(火初禪,水二禪,風三禪)。眾生在世間遭遇的一切天災,多由於人心不正(邪知見),境隨心轉,「四災」唯心:貪心招水災、愚癡感風災、嗔恚招火災、傲慢感地震。這不是外境(物理)所成,乃內心(煩惱)所致[1],雖然源起無自性,而凡人「分別」妄執以為實有。
凡夫心剎那不停,不出貪瞋痴—起心動念,如浪推湧,遍滿宇宙,又從宇宙邊際,返回自心。對他人好,即對自己好;討厭他人,必射回自己,自他都不好。「自我」的需求,不離世俗五蘊的欲求與夢想,是「意根」的執取、「意識」的幻現,是因緣的聚散離合,「剎那」變化(無常),「虛假」不實(無我),若攀附其上而費心索求,則有求皆苦(求不得,患得;求得,患失),到後來,一場空。
「我執」與「煩惱」都是意根與生俱來的習氣。意根依什麽業種,就顯現什麽心行,主導「意識」的思維。意根無始劫來被「無明」遮障,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執五陰身為我/我所(俱生我執),其虛妄的習氣,伴隨每一世的五陰。「意識」每一世更新,從零出發的學習,且不與「往世的記憶」連結;其「我執」既受「意根」的影響,也受「環境」的熏染,例如見到往世的恩人或仇人,就直覺的喜歡或討厭人,也不知為何,ru.4造作各種煩惱業行,意識也難以預知或違抗。
人世多苦難,佛懷有平安--天災人禍,難以預料,若常念佛,大事化小,化無。念佛人,佛常住頂,放光守護;菩薩相隨,天神擁衛--現世安樂,臨終往生。
法然上人:世間之難住多憂,即是出世間之緣;身雖卑賤不高貴,亦是入菩提之導,………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任憑(念佛)必往生。
<諸天趣頌>:六欲諸天具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任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
根源的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因此,四季的寒暑,乃至如夏酷熱,也是人類共同的業因與果報,尤其「欲界」眾生的五蘊熾盛,生命之火,就是「無明、慾、瞋」三毒之火,人們一輩子五欲焚身,向外攀緣;內心的狂熱與環境的燥熱,互相加熱,最後是劫火「從地獄至初禪天」之間,燒盡了一切。「心靜身涼」最有效的是安心「念佛」--佛號出口,一片清涼 (佛水澆熄貪瞋癡)—佛號中自有彌陀淨土的寶樹流泉,寶池淨水,蓮花無染,清風演音……,在連續播放的「無常,苦,無我,空」的反覆薰習下,讓念佛人心灰意冷的淡出娑婆五欲而欣向極樂莊嚴,淨化其意根,而相應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
[1] 《百法》「二所現影」故,色法是「心/心所」顯現的影子,八識的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