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發」無上願?我「建」超世願? (象山慶25.6.23)
在《無量壽經》中,有「超(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及「我建超世願」兩種用(譯)語,從字面上,「發」是興起、表示、送出;「建」是設置、製作、成立。其差異是:「發」乃意志決定(理想),根本動機;「建」是身體力行(實踐),方便完成。誓願,是一種承諾,發願是動力與嚮導(想做/起因),建願是依而行之(實現/求果)。然而,在《無量壽經》中,
「發」字,如「發深智慧」,「尋發無上正真道意」,「發願於彼,力精所欲」
「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
「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超(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汝今可說,……發起悅可一切大眾。」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
「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
似乎發慧、發心、發願之後,隨即有所行動。
「建」字,如:「建法幢」,「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似於建置、建構的同時,可(期)許為完成。但是,也有兩字並用:
「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從其先「發」後「建」,似有次第之始(起心/發意)終(具足/成事),後文由「專志(至心發願)」「所修(思維、攝取、修行、力精所欲、修諸功德)」而「建立(必至、滿足、常然)」,似乎也是從心起行而成果。
「文義」分析如上,「玄旨」非我所知。僅供參考,並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