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法界盡,我願亦如是。
之前的禮懺諸功德,也是結歸於:
恆願一切臨終時,勝緣勝境悉現前。願睹彌陀大悲主,觀音勢至十方尊,仰願神光蒙授手,乘佛本願生彼國。………我及餘信者,既見彼佛已,願得離垢眼,往生安樂國,成無上菩提。
「禮懺」是通於聖道門的行法,為了滅罪(功)生善(德),淨土門則以此清淨心而見彌陀報身,得離垢眼,同生極樂國,成就無上正等覺的佛果。彌陀因地已建超世願,為了救度一切「諸佛(願網)所遺漏,極惡最下」之眾生,故稱為「大悲主」。
念佛有「現當二益」,若較量其功德,則「現世」利益只幾十年,有限;而「往生」功德超過數量,無窮。因此,念佛人的重心,多置於往生之後成佛度眾的「自他兼利」;至於此生剩餘的日子,但求平順、健康、單純,能安於念佛,平生業成,並隨緣的自信教人信,就可以了。不應於世俗生活太計較,而耽誤了念佛往生的大事,以至於輕重不分、本末顛倒。印光大師云:
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不可只發求世間富樂,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
念佛之人善體彌陀之弘願而一向念佛,歸心極樂,可攝盡一切世出世間、利己利人的功德,涵括了淨土三經所應許的「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之一切殊勝內容,各種真實的受用與成就,才是念佛人極致的的理想。
平時念佛,能否見佛,因人而異。一般多在定中或夢中,心見或眼見。至於多數人是「散心念佛」能否得見? 有說「過去世曾修念佛三昧,今生乃得見佛身」;也有說念佛行者有三緣,《觀經疏》: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此有三義: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
由於念佛人之心與彌陀之本願常相應,三業不離,又親又近,因此,生前願見,佛即現前;縱然一時煩惱障眼而若不見,亦可因增上緣,於命終「來迎」之時,「彼佛乘願而來,三力外加」即得見也。《觀念法門》:
又言「見佛」三昧增上緣者,即如《觀經》說云:……非直(韋提希)夫人心至見佛,亦與未來凡夫起教,但使有心願見者,一依(韋提希)夫人至心憶佛,定見無疑。此即是彌陀佛三念願力外加故,得令見佛。
三念願力就是《般舟三昧經》所說:「大誓願力、三昧定力、本功德力」。見佛而得離垢眼,如《十二佛名神呪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若人能至心,七日誦佛名,得於清淨眼,能見無量佛。」前文發願往生,說「弟子等」,後文則說「我及餘信者」,又往生後「成無上菩提」,「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結云「虛空法界盡,我願亦如是」;的此願甚大而深,同於聖道門的上求下化之心行,只是將「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的廓然大悟與「發菩提心,成普賢行」的成佛度生,託付於生彼淨土之後,類似心理學的「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雖不得已,卻符合「約時被機」及「機法二信」的實況,而無自力修證之妄想、或急功近利之躁進。先求往生之花報,次得成佛之果報。
臨終之「聖眾現前」,包含了「彌陀大悲主,觀音/勢至/十方尊」,放光照明、授手接引,念佛人得乘「彌陀本願」而往生彼國。
有人問:「若平日念佛,臨終即得正念--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為何又勸發此願 ?」玄阿《纂釋》提出五種解釋:
1.凡夫「言行不稱,信力輕微」,念佛不相續,而造惡不間斷,若不預祈彼之正念,唯恐命終之際,重者(惡業)先牽而下惡道。
2.臨終一念,升沉之本,念善生天,念惡墮苦,只在剎那,乃一期(分段)生死之大要。
3.人命將竭,過現所積之惡業,顯現而責報,由之驚恐。
4.天魔惡鬼,競來撓亂,破壞人之善根。
5.死苦逼迫,刀風皆動,百苦湊身。
這五種惡障(隨重、隨習、隨憶念),易令臨終者失正念,故於生前先祈此願,所謂平日做下急時用(未雨綢繆),若人至誠發願而起仰賴心,佛必護念之,故云「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宋.靈芝《觀經義疏》:「凡人臨終,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戀,或發猖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據說,一般人未斷愛欲,命終之際,必起三愛:境界(我所執) 愛→自體(我執)愛→當生(後有)愛[2];此三種愛,流動其心而起憂惱,又加上風刀解體而受苦逼,身心惶亂而不能念佛,故預發此願:「身心快樂,如入禪定」;且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感應道交,消滅其「殘餘」之業障,成辦其「往生」之業事。
又有人問:「臨命終時,是先正念而得見佛?或先見佛而得正念? 」
這兩種情況,各有因緣,若是臨終回心者,乃住於正念,而後見佛來迎;若是平生念佛者,根有上下、信有淺深(機品萬差,不可一概而論),但由長時之心行相續而命終見佛,安住於正念,如《無常經》云:
隨病者心,稱其名號,彼見化佛及菩薩眾,香花來迎,便生歡喜,身不苦痛,心不散亂,正見心生,如入禪定,尋即命終,必不退墮三塗之苦,即生佛前。
這才是淨土門念佛往生的常態,相關的經論多如《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說:
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其次,有人問:同樣是「乘佛本願,得生淨土」,我等凡夫,若能下品往生,也就滿足了,何須別求「上品」?
這樣的自覺,符合《往生論註》「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及《法事讚》「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但《往生禮讚》卻發願「上品往生」? 其所謂「勝緣勝境悉現前」,如「見佛、見光、聞異香、遇善知識勸、種種奇瑞等目前顯現也。」玄阿《纂釋》說有此品七勝:命終--1.現奇瑞,令見聞者生信;2.聖眾立即來迎;往生--3.蓮花即開,不經時節;4.速得見佛聞法;5.早悟無生忍,住歡喜地;6.速遍十方事諸佛,次第受記 ;還向--7.速返娑婆,化度群生。」
「三輩九品」的議題,多有不同看法,有說是往生前的機/遇有差異,往生後都一樣;《往生禮讚》、《般舟讚》中,對九品往生之華開時間、所獲利益,各有不同的描述;但又說極樂報土無「生死漸長」之義。既然「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往生後都是「正覺華化生」,平等一相;且依佛力之加持而「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可不循常規(逐級升進)而迅速到位,「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且極樂「無為涅槃界」,本無相對(高下)之思議,就無所謂等級品位的差別了。或者說「淨土佛國,無漏善根所成,四德莊嚴皆無異,但隨機見有輩品」[3],或云機有善惡,根有上下,信有深淺,行有多少,故生彼土之所見,亦各不同;但這是暫時的,始而有差,久之無別。我輩於今只管「安分念佛」,乘佛力而往生,不須雜自亂其心於揣度彼土後事也。智者《十疑論》:
所以求生淨土,為欲救拔一切眾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強,自為業縛,淪溺三塗,動經劫數,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苦眾生?為此求生淨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方能於惡世中,救苦眾生。
這是念佛人的菩提心,先求往生淨土,見佛聞法,速證無生忍,得六神通,於化眾利他之事,則能任意自在,如《往生要集》云:
若生極樂,智慧高明,神通洞達,世世生生,恩所知識,隨心引接;以天眼見生處,以天耳聞言音,以宿命智憶其恩,以他心智了其心,以神境通隨逐變現,以方便力教誡示導。
但淨土教之對機,以「下愚」為本,彼輩自顧之不及,談何「利他」? 或可先以欲鉤牽,只說彼土之快樂,令他欣慕,而念佛願生,到彼大乘善根界之後,所謂「蓬生麻中」,環境所熏,自然發起無上菩提心也。《往生禮讚》於「五悔」略懺結云:
至心發願:願捨胎藏形,往生安樂國,速見彌陀佛,無邊功德身;奉覲諸如來,賢聖亦復然,獲六神通力,救攝苦眾生。虛空法界盡,我願亦如是。
所發之願,與前文內容一致。總之,就是「至心歸命阿彌陀佛」,「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哀愍覆護我,令法種增長,此世及後,願佛常攝受」。這是《往生禮讚》以歌讚的音文而反覆的表呈、提醒、共勉之主旨。
[1] 人間匆匆營眾務 ,不覺年命日夜去,如燈風中滅難期, 忙忙六道無定趣;未得解脫出苦海 ,云何安然不驚懼!各聞強健有力時,自策自勵求常住。
[2] 象山慶<命終三位+自體三愛>--《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五:「臨終有心,必定起愛……潤中有,起自體愛;潤生有,起境界愛。以於死有,不見中有,謂我無有,起自體愛;於中有位,見生處,故起境界愛。」(一)境界愛:《無量壽經》:「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二)自體愛:捨不下平時悉心呵護的肉體,極其痛苦。(三)當生愛:不僅須斷此生之執著,又對無知的世界極其恐懼。
[3] 一切佛剎平等嚴淨,眾生業行有異,所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