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106617
北俱盧洲所受用的福報乃業力使然,仍有很多條件,且無常、有限,必盡—壞苦、行苦,非真的隨意自在。且就佛教之修行,乃「八難」之一:「極其福樂而無可聽聞佛法」。六欲天亦然,業報享樂,有時而盡,天人五衰,苦不堪言;乃至於善業享盡之後,只剩惡業,從天界直墮三惡道。《諸天趣頌》:
六欲諸天現五衰,三禪猶患有風災;縱饒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
此以第六天為喻,乃方便誘導,非極樂之真實如此。「猶」是比喻,世間第六天的自然之物,與極樂世界,表面相似實不同,「全非比較」,差很遠!六欲天,所行乃雜毒之善,所受乃虛假之樂,依業報而享樂,有為、必壞、造作、空虛,乃欲界最高極致之樂,能誘引異生[1]凡夫,故方便取為淨土之喻;若初禪以上,須有定力且斷五欲以「禪悅」為食,或非欲界眾生之所願也。
慈雲懺主開此土(娑婆)彼土(極樂)難易十種。今以苦樂對之:
1.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有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
2.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有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
3.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
4.此土有羣魔惱亂苦,彼土有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
5.此土有輪迴不息苦,彼土有橫截生死、永脫輪迴之樂。
6.此土有難免三塗苦,彼土有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
7.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
8.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有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
9.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
10.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有一生行滿、所作得辦之樂。
《無量壽經》:由造五惡所受之果報,慧遠《無量壽經義疏》卷下,造五惡者,於現世之中,王法治其罪,身遭厄難,為五痛;未來世三途受報,為五燒。又憬興《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讚》卷下,痛是苦受,燒是苦具,二者皆為地獄之報。
雲棲《彌陀疏鈔》列「八苦」、「十苦」,兩土苦樂相對。
眾生的三界,根身器界,緣起之共業所成,生滅無常,是虛偽的假相,不可依、當遠離;但眾生以為真實,妄生貪愛與造作,為業力所牽引,輪迴瑜六道,枉受無邊的苦/樂果報。曇鸞師說,三界是「虛假、污染、顛倒、破壞、輪轉、無窮」、「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轉之闇宅」、「三界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若不能透視這一層虛妄,轉四倒為四德,則難以出離三界,而「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業力繫縛之深,令人無力掙脫。因此,應藉由彌陀願力而脫離業力,證入無為。淨土之樂乃無生涅槃之顯現,非如三界之六根+六塵有為法,乃感官及想像之虛妄;往生淨土之後,種子清淨,不復貪羨三界之「緣起假有」之樂。
總結:三界內的福報,雖有業報所感的欲 (定)樂、緣起光,短暫而必失。極樂,乃佛清淨業與無垢光之功德所生,給往生者永恆的安樂與光明,並加持眾生速得解脫與成佛。
/前-有相:娑婆凡夫—以欲染心,土穢心濁→欲貪為道(機-造惡)
往生(異方便: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無為自然而不勉強、不扭曲)
\後-無相:極樂聖眾—以境洗心,土淨心清→涅槃為性(法-救度)
附錄--自然:不藉人為而不被人力改變的本然如是,是一切法的自性。佛典有 “法爾”、“本來”等語。《翻譯名義集》卷二,「自然」即「法爾」。《大毗婆沙論》卷153舉世間各種事物之三種力:法爾力、因力、業力;淨土真宗曰「自然」有三種[1]:業力、願力、無為。極樂境界與法性妙理一致,其中萬象乃自然顯現,不經造作。往生彼國,即契入法性,自然證悟,究竟離苦。
《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願無上,淨定安樂。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鬱單(北俱盧)成七寶,橫攬成萬物。……橫截於五趣,惡道自閉塞。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無量壽經》中「自然」出現了56次 。極樂世界的自然,就是「實相」? 六道是「業力」之所牽,業感緣起,其性本空,也是實相之幻現?「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以此類推,若人欲了知,三世諸地獄,也應觀知「唯心」,是心作佛祖,是心作地獄,心可以是佛,也可以地獄;十法界唯心所造、所趨,心在何界,就是該界眾生;極樂世界乃七寶所成,「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泥洹之道」……這一切都是法爾自然,以理事無礙而言,「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第一義諦,妙境界相」,「理雖無生,非無緣求」而廣略相入,事事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