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量無量無差別,往生西方皆無量[1](象山慶25.9.6)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437836
凡夫如何信解「阿彌陀佛」的光、壽「無量」?這世間似乎一切都是可計算可稱量的,不論是以距離、面積、時間、速度……或「金錢」,乃至「感情」為單位,都可經由對照、比較,而有一定的數量,人們也習慣於借這些物理性的工具,來「客觀的」認知並評斷人事物的差異,並進而有「主觀的」感受與反應,所謂「名、義、自性、差別」或「受、想、行」,因此,萬物萬事就有了種種等級,個人與團體也有了種種分別。既然有這千差萬別的數字可參考、可判定,那就是「有量」(有邊.有窮.有上)的。以有量的覺想(心行、言語),豈能相應於「無量」的不可思(卜度)議(討論)?《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那麼,阿彌陀佛的「無量」對凡夫眾生有何意義? 如何理解、體會、領納?
思維認知之「無量」—有量無量
無量,或云「不可測量」、或「不可算數」、或「量不可得」、或「無有限量」[2],亦即是究竟、圓滿、完成[3]。世間萬法都可測可量、可思可議,可以「數量」表示,或以「文句」詮釋;而諸佛境界,乃明淨.妙常.安樂之極致,超出一切度量衡之顯示與認知,只能方便遮詮曰「無量」。如《老子》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無量義經》卷3:
以其是法,義無量故。……從於一法生百千義,百千義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無邊之義。
無量,如虛空之無不在,無等差,不能以意識分別,亦不能以言語描述;事相上,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含賅一切法;理性上,無形無相,無始無終,即是一切法。有量與無量,非對立,是含攝而事理無礙。眾生心中雖有無數不同的佛,但《華嚴》說「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法身理體,無二無別,一與一切,圓融無礙。說「功德」,於眾生之因位修行,乃「有量」之無量;於佛的果地成就,是「無量」之無量。
兩種「無量」之語意,前者乃彼此比較,是「相對」的無量;後者無可思議,是「絕待」的無量。《大智度論》卷20,無量有二:
1.實無量,諸聖人所不能量,如虛空、涅槃、眾生性,是不可量。
2.有法可量,但力劣者不能量,如須彌山、大海水,斤兩滴數多少,諸佛菩薩能知,諸天世人所不能知。
前者確實不可測,是真(無量之)無量;後者因人(修行)而異,諸證果聖者(佛菩薩)能知,一般凡夫不能知,是假(有量之)無量。《法華遊意》說佛壽有四:
1.有量說有量,如釋迦方八十年;
2.有量說無量,如無量壽佛;
3.無量說有量,如《花嚴》云「如來深遠境界,其量齊虛空」;
4.無量說無量,如《涅槃》云「唯佛覩佛,其壽無量」。
《法華疏》以二量分三身云:
法身(無色無形、無現無著、不可見、無言說、無住處、無生滅):非量非無量;
報身(備修萬行,能感報佛之果,以果酬因):金剛(等覺位)[4]前有量,金剛後無量;
應身(從報起用,能趣萬機),隨緣則有量,應用不斷則無量。
《涅槃經.月喻品》「唯佛觀佛,其壽無量」,法身壽命非有量非無量,是真無量;報身在等覺位之前為有量,之後(成佛)為無量;應身雖有量而其利他之活動不斷,故亦無量。
彌陀淨土之無量—非思非議
知禮《觀經.疏/妙宗鈔》云:
【疏】法量,非量非無量,智既應冥,亦非量非無量,強名無量為量也。【鈔】非應有量,非報無量,及非二邊,義同身壽。……【疏】應身者,應同萬物為身也。【鈔】如谷答響,大小隨聲;如鑑現形,端醜在質;應萬物感,現勝劣身。……【疏】應同長短為量也。【鈔】隨宜長短,示量無量。……【疏】有量有二義:一為無量之量,二為有量之量。如七百阿僧祗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如阿彌陀實有期限,人天莫數,是有量之無量。【鈔】……彼佛乃是釋迦異名,雖機勝見長,而七百猶可數故,亦是有量之量。若阿彌陀,人天莫數,故是有量之無量也。
《法華》天台宗以諸佛互觀為「無量」之無量,阿彌陀佛為「有量」之無量,或因彌陀淨土是「凡聖同居土」,彌陀是應身。《悲華經》卷三:
我今復當為眾生故,發上勝願。……成佛號無量壽,世界莊嚴眾生清淨,作正法王,……無量壽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後分,初夜分中,正法滅盡,夜後分中,彼土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所有種種莊嚴無量無邊,安樂世界所不及也。……汝(觀世音菩薩)於後夜種種莊嚴,在菩提樹下坐金剛座,於一念中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亦云:
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億劫,當有終極。……當來廣遠不可計劫,阿彌陀佛當般涅槃。……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於七寶菩提樹下,結加趺坐,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其佛國土號曰眾寶普集莊嚴。
阿彌陀佛法緣終了,示入涅槃,觀音菩薩示現成佛。其壽命是有量的無量,但其量太長,難以計算,故說「無量」。且西方極樂是阿彌陀佛的應化土(就如釋尊之降生於印度),應身有生有滅,報身有生無滅,法身是(理體)不生不滅。此說常被其他宗派引用,如唐.窺基《阿彌陀經疏》:
問:「四土之中,西方是何淨土?」答:……今「取相」而言,西方有二土,若登地菩薩各見他受用土,若地前生者便見化土。」[5]問云:「何知見化土?」答:「若報淨土,諸佛平等,無有優劣;若化土者,隨眾生現,而有差別故。《華嚴經》云:娑婆世界一劫,當阿彌陀佛國一日一夜,彼國一劫,當袈裟幢世界一日一夜。又《首楞嚴經》云:文殊未來於南方成佛,名普現色身,其土勝阿彌陀國,不可為喻。又《觀音授記經》云:過去金光師子遊戲佛土,及觀世音未來成佛佛土,勝今阿彌陀佛土無量。又準《大阿彌陀經》等,其土既在欲界,上有六天復致優劣,故知是化。」
法身無相亦無土,報、化二身可取相,亦隨應「地上與地前」之往生者而見二種土,既有相,則「有量」,且彌陀淨土或報或化,都不如過去「金光師子遊戲」及未來「觀世音成佛」之佛土的殊勝。如此相較之下,彌陀的壽命與極樂的(功德)莊嚴,都成了「有量」的無量。
問曰:如來報身常住,云何《觀音授記經》云「阿彌陀佛入涅槃後,觀世音菩薩次補佛處」也?答曰:此是報身示現隱沒相[6],非滅度也。彼《經》云「阿彌陀佛入涅槃後,復有深厚善根眾生,還見如故」[7]。………譬如佛身常住,眾生見有涅槃;淨土亦爾,體非成壞,隨眾生所見,有成有壞。……若據法性淨土,則不論清濁;若據報、化大悲,則非無淨穢也。[8]
先說如來「法身」是無色無形,無生無滅;次說「報身」常住,但可示現「隱沒」相,令眾生警惕珍惜(亦如釋尊之無滅而示滅),若有善根深厚之眾生(得念佛三昧之菩薩),如常能見(亦如釋尊報身,常住於色界究竟天,為入地菩薩說法;此乃功德酬報之身,與權現之應身不同[9] )。重點在證明阿彌陀佛西方淨土是「報佛報土」,其實質是「建立常然,無衰無變」,但隨眾生業力之所見,則佛身有住有滅,國土有成有壞,這是一種大悲方便所應現(指方立相)的「凈(極樂)穢(娑婆)」,令眾生起厭穢欣凈之心,而一心歸命的念佛求生也。
蕅益《彌陀要解》於「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解云:
心性照而常寂,故為壽命。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也。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應身隨願隨機,延促不等。法藏願王,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願,今果成如願,別名無量壽也。阿僧祇,無邊、無量,皆算數名,實「有量」之無量。然三身不一不異,應身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
圓瑛《講義》:
法身常住,今彌陀因行已滿,果覺已圓,徹證心性無量之體,始本合一,故壽命無量也。……法身清淨,猶若虛空,既無形相,安有始終?報身修成,智德圓滿,斷德究竟,故有始無終。……應身壽命,則隨佛本願及與機緣,而為長短。……彌陀法身無始無終,及報身有始無終,皆「無量」之無量;而應身有始有終,乃「有量」之無量。[10]
報身雖「有始無終」,但因「從真垂報」,且「由報現(應)化」,三位一體,本質是一,所謂「三身不一不異」,故可等同於(真)法身之無始無終,非有量非無量,而說是「無量」之無量也。亦如蕅祖所云,凡聖同居土「橫通」上三土(方便土、實報土、常寂光土),往生者,同時具足三土功德,能「一生補處」。<選佛譜—淨土橫超門>云:
然此四土,有豎、有橫:若以自修行力,斷盡見思,方出「同居」而入「方便」;斷盡塵沙,兼破無明,……入「實報」;斷盡無明,……入「寂光」;即名為豎。若仗阿彌陀佛願力,未斷見思,即能出娑婆穢,生極樂淨;即生極樂,即於彼土得證「方便、實報、寂光」,三種淨土;不必捨身受身,然後證入,故名為橫也。
<答卓左車彌陀疏鈔32問> :
《合論》以不斷惑,生同居,乃如來權巧之力;非謂法藏四十八願莊嚴淨土,亦非 實也。《淨名》心淨土淨,正同法藏往因。至於菩薩成佛,眾生來生,何妨從實垂權?若念佛人,因事入理,又何妨即權即實?權/實,事/理,總屬一心,雖分不分。……極樂凡聖同居土,與常途教意迥別:常途不過暫時同居,此與一切等覺,同淨「寂光」;故云:「得與如是諸上(多有一生補處)善人,俱會一處。」……常途約感應及聖者過去有漏業,得與權實聖人同居;此則同一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
前云「三身」似有「始終」之別(無始無終、有始無終、有始有終),然究其實,三身「同根而一體」,故皆無量。又云「四土」似有「權/實,事/理,出/入」之異,而論其用,四土「同源於一心」,皆不思議。
有量、無量二說「雖分而不分」之關鍵,在於常途(聖道)與念佛(淨土)、自力與他力之不同,後者(淨土門)由阿彌陀佛「從真垂報」「果成如願」,令一切眾生能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仗阿彌陀佛願力」的稱名念佛,即可「因事入理」,「即權即實」,領受彌陀淨土「同一無漏不思議」的功德,而「橫超」頓入,「感生」俱會,化有量為無量,與阿彌陀佛及諸上善人同其無量(光/壽)之無量也。
《往生論註》於「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之註,舉《維摩詰經》之典故作比:
十方眾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雖無量無邊,畢竟常如虛空,廣大無際,終無滿時。…….所言廣大,非必以畦畹為喻,但言如空,亦何累方丈。又方丈之所苞容,在狹而廣;覈論果報,豈若在廣而廣耶!
《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毘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維摩「方丈」之室,容納32,000 獅子座,而無色相之質礙(滿),是神通力之變現,由小而大,乃空間之伸縮,是有量的廣大--在狹而廣;極樂世界如虛空(豎窮橫遍,無邊無際) ,空有(理事)圓融,是稱性的廣大,無量的無量--在廣而廣。就如所云「無量壽」,其壽命之長遠,是在長而長,非比較而得、亦非神通所變,超出世間一切數字所可測量、假設、思維、論究,這才是非算數之所能知的「無極」之無量也,只能放下世智辨聰而由衷讚嘆曰「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而歡喜信受,稱名願生。
/信為能入:進入-(涵泳)-體-往相—學而時習有次第:指方立相,有門(有量)可入
佛法大海
\智為能度:越過-(登岸)-用-還相—入出自在無定法:真如平等,無法(無量)可得
有量無量無分別,往生淨土皆無量
如前所述,彌陀淨土之或報或化,隨「衆生所見」有不同。亦隨「宗派之判教」有別,見報者生報土,見化者生化土,各因各果,不須於理說上爭論也。一水四境,一音多解,各稱其性,各隨其業,在論述上也有種種分別;《中論》卷3<觀法品>:
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1.一切實非實,2.亦實亦非實,3.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
這是《中論》的「四句」典型,真實、完整的表現佛教之思維(邏輯) [11],青目釋:
實相中無語言道、滅諸心行。心以取相緣生,以先世業果報故有,不能實見諸法,是故說心行滅。……一切心行皆是虛妄,虛妄故應滅。諸法實相者,出諸心數法,無生無滅、寂滅相,如涅槃。……諸佛無量方便力,諸法無決定相,為度眾生,或說……
1.一切實者:推求諸法實性,皆入第一義,平等一相,所謂無相;如諸流異色異味,入於大海則一色一味。
2.一切不實者:諸法未入實相時,各各分別觀皆無有實,但眾緣合故有。
3.一切實不實者:眾生有三品,有上中下。上者觀諸法相,非實非不實;中者觀諸法相,一切實一切不實。下者智力淺故,觀諸法相少實少不實;觀涅槃無為法不壞故實,觀生死有為法虛偽故不實。
4.非實非不實者:為破實不實故,說非實非不實。
印順《中觀論頌講記》,佛說法不出三個方式
1.差別說:佛初說法,此是實,彼非實,令離不實而取實。依大乘,如唯識說「徧計執」非實,「依他起」離執是實。對初機者,方便分兩類,成差別。圓教所談三諦,唯是一法上之德用差別,
2.圓融說:即真即假,即假即真,即如是幻,即幻是如,生滅即不 生滅,不生滅即生滅。三諦皆詮真理之一面,故皆圓融相即。空不離假中,假不缺空中,中亦然。三而一,一而三,故謂之圓融。三諦圓融相即,不經空假中之前後次第;又縱非前後差別,橫非彼此區分。法界唯是一個三千。
3.絕待說:實亦非,非實亦非,離戲論相。說色說空,似差別境;但色依空現,空不礙色,成圓融說;若執圓融,亦非實相,進而絕待。三千諸法,絕凡夫之情慮,而諸相宛然,相即相入,絕待不可思議。空假中,即詮此相貌。
窮絕凡慮為「空」,即真如中道,離一切言思之形容計度,是破情;諸相宛然為「假」,一切萬有乃真如之顯現,離真如,迷悟染淨一微塵,亦不得有,是立法。絕待為「中」,空假是真如之一體,是絕待。
絕待是離兩邊而含兩邊,非一非異之中道,即無量之無量。《中論》卷四<觀如來品>青目釋云:
諸法實相,如是微妙寂滅;但因過去世,起四種邪見。……諸法實相,畢竟清淨不可取。空尚不受,何況有四種見!
佛為了對治(糾正)外道「四種邪見」而說「四句」,導入「諸法實相」中,乃知一切法寂滅清淨,不可取不可得,亦非思慮所及、言語能表(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12];除了為引導眾生而從空出假、從默出言;學人若知其但有假名,則不失為方便;若執其確有實在,則成就其戲論[13](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9所說:
佛住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而於第一實義中,示現種種所行事。所作利益眾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與無相無差別,入於究竟皆無相。
《大智度論》卷71:
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將至畢竟空中;方便,將出畢竟空。[14]
《青目.釋》: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空亦復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離有無二邊故,名為中道。
這樣的中道之理,離(相對之)兩邊,又攝兩邊,可從體/用、理/事、實/權……開展其論述與功能,涉及了般若智慧與神通方便,《宗鏡錄》卷25:
方而能圓,小而能大,狹而能廣,短而能長,無非我心神德自在,則觸目皆是須彌入芥,舉足住不思議解脫矣。故古人云:納須彌於芥中,擲大千於方外,皆吾心常分也,豈假於他術乎?則是眾生全力,非待證聖方具,所以諸佛於不二法中,現妙神通;菩薩向無性理內,成大佛事。故《信心銘》云,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極小同大,忘絕境界。<傅大士頌>云:須彌芥子父,芥子須彌爺,山海坦然平,敲來煮茶。是以一法為宗,千途競入,五嶽崢嶸而不峻,四溟浩渺而不深,三毒四倒而非凡,八解六通而非聖;悉住真如寂滅之地,盡入無生不二之門。
華嚴宗有所謂「廣狹自在無礙」門,在事事無礙法界中,小能容大,狹能容廣,芥子納須彌,一微塵有三千法界性,相涉相入,不失自性。如《金剛經六祖口訣》云:
《維摩經》云:「真說法,無說無示;聽法者,無聞無得。」若了萬法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於自空性中,熾然建立,一切言辭演說,諸法無相無為,開導迷人,令見本性,修證無上菩提,是名說法。
對於信受彌陀救度,願生西方淨土的念佛人,這非(亦)空(非)亦假,遮表雙詮的理趣,極為重要,祖師亦多於此為大眾「廣施問答,釋去 疑情」,如《安樂集》第二大門<破妄計大乘無相者>云:
或有人言:「大乘無相,勿念彼此。若願生淨土,便是取相,轉增漏縛,何用求之?」
答曰:如此計者,將謂不然。何者?一切諸佛說法要具二緣:1.依法性實理;2.須順其二諦。彼計大乘無念,但依法性;然謗無緣求,即是不順二諦。如此見者,墮滅空所收。……今勸行者,理雖無生,然二諦道理,非無緣求,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維摩經》云:「雖觀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又彼經云:「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是其真證也。
有相無相、有量無量,乃至二諦、四句的論說,都是可思議之方便,為了誘引衆生的信受,而滿足其分別心。但在佛菩薩之智證,與淨土的清淨,則無此名言.數字.心行.之造作與差別。淨土門中說「無量」,在佛邊,乃「實證」而無思無議;在凡夫,只能「信受」而非思非議;於娑婆起「信」,生淨土乃「證」,於其中間,或解或行,皆是過渡;關鍵在於念佛乘佛力,往生入正定;理雖「無生」,而不礙於「緣求」, 指方立相,稱名願生,從有相有量有為之「差別」門,憑阿彌陀佛三力外加,一超直入無相無量無為之「平等」門,在娑婆是不斷煩惱而得涅槃分,生淨土則不假修證而至補處位。 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念佛人同領 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加持,邁向(無量光/壽)生命的圓滿,彼此乃是忘年之交~同念佛名無老少,同生淨土皆弟兄。
------------------------------------------------------------------------------
[1]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9:「相與無相無差別,入於究竟皆無相。」
[2] 《大智度論》卷22:僧有無量戒、禪定、智慧等具足,其德不可測量。《大悲經》卷五:若於佛所,
乃至發心一生敬信,所得福德,尚多無量,不可思議,不可算數。《小品般若》卷 5:色無所有故,受、想、行、識無所有故,一切法無所有故,量不可得。《法華經.分別功德品》: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 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3]王家軒《佛說無量壽經》之「無量光壽」與「十二光如來」
[4] 菩薩經三祇百劫修行,登因地最後之等覺位,入金剛喻定也。將成佛時,智慧堅固,以金剛為喻,一念打破無始無明,而到無上佛果。
[5] 窺基《阿彌陀經疏》云:「若1.法性土者,即是無垢真如,自性清淨第一義空,本來湛然不假修成,為一切法之所依止,無一佛出世間法不有,名性淨土。凡聖同有,凡夫尚隱,諸佛明顯。若2.自受用土,從三大阿僧祇所修善根萬行所感,其土淨與諸佛亦不可見,但可得聞,唯佛自受用。《佛地論》云:此自受用土周遍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說言離三界處,不可得言即三界處。若3.他受用土者,《佛地論》云:諸佛為令地上菩薩受大法樂進修勝行,於後得智中以大悲故,於諸菩薩大圓鏡智相應淨識之上,依諸菩薩業力,如來與作增上緣,隨其根宜現其淨土,或勝或劣改轉不定,地地優劣,如輪王所感,其土與眾生同處,所見即異。若4.化土者,《佛地論》云:隨菩薩所宜,或在色界淨居天上,或在西方等,處所不定。
[6] 《安樂集》引《寶性論》云:「報身有五種相:說法及可見,諸業不休息,及休息、隱沒,示現不實體」。
[7] 《觀音授記經》云:「佛涅槃後,或有眾生不見佛者,有諸菩薩,得念佛三昧,常見阿彌陀佛。」《安樂集》又云:阿彌陀佛亦具三身:極樂出現者,即是「報身」;今言有父母者,是穢土中示現化身父母也。……如《鼓音聲經》云:爾時阿彌陀佛與聲聞眾俱,國號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阿彌陀佛父是轉輪聖王,王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魔王名無勝,佛子名月明,提婆達多名寂意,給侍弟子名無垢稱。
[8] 《安樂集》又云:汎明佛土,對機感不同,有其三種差別:1.從真垂報,名為報土。猶如日光照四天下,法身如日,報、化如光。2.無而忽有,名之為化。……或現劫火燒,天地皆洞然,眾生有常想,照令知無常。或為濟貧乏,現立無盡藏,隨緣廣開導,令發菩提心。3.隱穢顯淨。如《維摩經》「佛以足指按地,三千剎土莫不嚴淨」。今此無量壽國,即是從真垂報國也。何以得知?依《觀音授記經》云「未來觀音成佛,替阿彌陀佛處」,故知是報也。
[9] 如窺基《阿彌陀經疏》云:「若登地菩薩,各見他受用土;若地前生者,便見化土。」
[10] 圓瑛《講義》又云:如釋迦生於人壽百歲時,願減壽二十年,以補末劫眾生,故八十歲入涅槃,此為隨願;機薪既盡,應火須亡,此為隨機,故或延或促不等。……佛有智光、身光,智光遍照法界,是「無量」之無量;身光雖然徹照十方,尚屬「有量」之無量。……自性豎窮三際,即無量壽義;自性橫遍十方,即無量光義。又彌陀法身真理,常住不變,即無量壽義。根本實智,遍照法界,即無量光義。
[11] 楊惠南<《中論》裡的「四句」之研究>,吳汝鈞<印度中觀學的四句邏輯>
[12] 《大智度論》卷35:「諸法如,入法性中,無有別異;如火各各不同,而滅相無異。譬如眾川萬流,各各異色異味,入於大海,同為一味一名;如是愚癡、智慧,入於般若波羅蜜中,皆同一味、無有差別。如五色近須彌山自失其色,皆同金色;如是內外諸法,入般若波羅蜜中,皆為一味。」《中論》卷三:「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卷四:「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唐.守安禪師:「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
[13]《中論》卷三云,戲論有二,「愛論、見論」:實相無戲論,心相寂滅,言語道斷。……諸煩惱業,皆從憶想分別生,無有實,……(憶念取相,分別此彼)皆從戲論生。得諸法實相畢竟空,諸戲論則滅,是名說有餘涅槃,實相法如是。
[14] 釋印順將此段改為:「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般若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