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珞經中說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薩藏;一日七日專稱佛,命斷須臾生安樂;一入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
天台《觀經疏》曰:「漸頓悟入,此即頓教。正為韋提希及諸侍女,並是凡夫,未證小果,故知是頓,不從漸入。」《四教儀.集註》:「體非漸成,故名圓頓。」《圓覺經》:
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佛對機說法,皆令頓知;1.直入大乘,不由迴小向大; 2.直登佛果,不經諸地次第。
以果為境而起照之智,因果相應,托本於佛直說之境,令眾生妄心自變為佛心,直達佛果。如來法身入於眾生心中,利根人聞佛所說,即信如此,而一念相應,當下即是,如同本得,但以無明習氣未除,須由用功(悟後起修,除我執煩惱)。
聖道八萬四千法,皆以「自力」了生脫死,乃釋尊隨機(他)之施教,「門門不同名漸教,萬劫苦行證無生。」淨土門,別仗「佛力」而橫超,但稱佛名,即登不退。易行疾至,一生成就。 菩薩若無自度之能,何有化他之功?然娑婆穢土,障緣重重,自行難圓,利他難顯。西方淨土,佛力住持,疾成佛道,任運度生。《大經》:「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求生淨土,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菩薩行,乃「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之一乘道。速證菩提、二利圓滿,故善導師判為頓教,且超異諸宗。偏就他力,雖非權實/漸頓之所攝,而強立真實之名、頓教之稱,以示他力之體、橫超之用。善導師判為「頓教一乘海」「無為涅槃界」。蕅益師言:持名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
念佛人雖不見佛,應知佛於冥中攝取不捨,《觀經疏》:
如意者,有二種:1.如眾生意,隨彼心念,皆應度之;2.如彌陀之意,五眼圓照,六通自在,觀機可度者,一念之中,無前無後,身心等赴,三輪開悟,各益不同也。
從佛而言,前者隨他意,依眾生之願欲,或較局限而有失;後者隨自意,由佛眼之觀察,必較無邊而如實。
稱法(性)之本教、逐機之方便:別教一乘法,乃契合法性之根本;而佛為小乘、三乘等根機而說為枝末,蓋三乘(方便誘引)由別教一乘(究竟終極)流出[1]。
一乘之教,一味之法,開為多樣的教義與學說,乃由眾生之海,被無盡的問題、無數的貪欲所制約與表現。
法—本來絕對性(真),依方便而說「權實,顯密,大小,偏圓」
機—現實差別性(俗),依業報而有「利鈍,上下,賢愚,生熟」
對本來的探求,即是對現實的反省,佛教的本來性(法)因應歷史現實(時)與眾生根器(機)而流動,有不同的呈現,貫串於時空環境而無礙,讓眾生安於各自的位置,徹彼此的本分,且在複雜牽纏的脈絡中,互相映襯,各得其所,能深化個別存在的基礎,又涵攝於終極的真實中,從逐機末教而回歸於稱法本教。眾生乃本來佛,內薰習力而有自覺,本有佛性在大悲感應下現身眾生界,故眾生皆得究竟成佛,佛亦得化身為眾生。
[1] 1.佛初成道第二七日,在菩提樹下,猶如日出先照高山,於海印定中,同時演說十十法門,主伴具足,圓通自在,該於九世十世,盡因陀羅微細境界。即於此時,一切因果理事等,一切前後法門,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見聞等事,並同時顯現。何以故?卷舒自在故。
2-1.與一乘同時異處說,是同教故,末不離本故,依本而成故。佛初在鹿野轉四諦法輪,無量眾生發聲聞心,無量眾生發獨覺心,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羅蜜,無量菩薩得無生忍,住初地二地乃至十地。無量一生補處菩薩,一時成佛。同時者,顯是同教故。
異處者,示非別教故。如別教一乘,在菩提樹下說者,欲明此是得菩提處,即顯如來自所得法,稱本而說故,不移處說也。餘三乘等法,欲明逐機改異故,移處就機鹿園而說,顯非本也。
2-2.與一乘異時異處說,本末相分故,與本非一故,由與一乘不即義故,時處俱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