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師「六字釋」今詮(象山慶25.6.14)
《觀經疏.玄義分》云:
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歸命為信,發願是願,名號即行,迴此「三資糧」向於極樂淨土,必得(彌陀攝受)往生。如是「六字三義」,乃《觀經疏》要義之一,能楷定古今:「十聲稱佛」具足「信願行」:又,南無是信願之「機」,阿彌陀佛是救度之「法」,六字名號為法體,本來具足信願行,眾生若至心稱名,機法相應,必得往生。本願念佛人,信受「彌陀為我成就不可思議之功德,納入名號,迴施於我」,《無量壽經》云:「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善導師《觀經疏》以機法二信之安心,導歸「稱名」之起行,而願生彌陀報土。蕅益師《彌陀要解》: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又言:「信願為前導,持名為正修。」信願乃乘佛力而往生,稱名即是落實之行,《靈峰宗論》云:
淨土之訣,在信願行。此三非三,三只是一;此一非一,一必具三。
此義與前引善導師「六字釋」相合,所謂「十聲稱佛,願行具足」。法然上人引「六字釋」而論「諸行」、「念佛」二行得失, 成立「法體(如來)廻向」之義,故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皈命彌陀,念佛往生」,歸命必具「至誠、深信、迴願」三心,而成就「一心」,如天親菩薩《往生論》「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以此決定「捨自(機)歸佛(法)」,也就是轉依「他(佛)力」,信受、隨順,往生極樂,享有阿彌陀佛的果地功德。
六字名號之釋,既是對(有願而無行)之「別時意」的楷定,亦是對「正定業」的詮釋。稱名具足信願行,故任何人不拘「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一向稱念,無不往生。
善導師依世親菩薩《往生論》五念門,調整為「五正行」,分別對應於本/具五部書中,更於五念之「讚嘆門」別出「稱名」行,並含攝了「作願、迴向」二門,又增入五念所無的「讀誦」正行。比較言之,五念門以「作願、觀察」(止觀)為主,五正行以「稱名」(念佛)為重。《往生論》的作願門是「奢摩他/止」,觀察門為「毗婆舍那/觀」:曇鸞師《註》卻說「作願」是「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並將所觀察之極樂依正「三嚴29種」,從廣入略,結歸讚歎門的「一向專稱 南無阿彌陀佛」清淨句:「觀彼三種莊嚴……,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決定得生彼土,見佛證法身、成佛度眾生。曇鸞、善導二師是從佛力詮釋「五念門」的(他力)止觀,並結云:「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善導師《往生禮讚》依《觀經》而釋往生之「三心(安心)」及「五正行(起行)」。三心之「深心」,以「就人、就行」為立信之途徑。後者開為「五正行」,也就是「一心專注」的讀誦、思想(觀察/憶念)、禮敬、口稱及贊歎供養;這五種行持,專而不雜,一致指向《淨土三經》與「極樂依正」的歸命往生。五正行又以「專念佛名」是唯一正定業,餘四者助業。善導師較具獨創性的是「稱名」與「讀誦」二行,一正一助,對應於「五部九卷」的《四帖疏》與《法事讚》;《四帖疏》詮釋《觀經》,《法事讚》轉讀《小經》;前者為「本疏」(教體)、解義、安心;後者為「具疏」(事用)、行儀、起行;以教導行,以行輔教,教行一致。
明.蓮池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韻>:
「六字真經」攝義多,總持一似唱也娑。自從驀直西方去,閒殺臺山指路婆。
稱「南無阿彌陀佛」為六字「真經」,或乃區別於密教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總持是「以簡略的詞句,總攝其深廣的義理,生智慧,破無明」。「也娑」是《華嚴字母》第39,「一切法空」。唱「也娑」,入般若波羅蜜門,「宣說一切佛法境界」。往生成佛之路,就是一心信佛念佛,乘佛本願力而「驀直去」,不迂迴,不夾雜。六字名號是真實了義的佛經,總攝了眾多教理,稱念佛名,就似唱誦「也娑」,宣說「諸佛萬法的不可思議的(智慧)境界」;因此,只管「一心稱名,正念直來」,隨順「二尊之教」,踏上這條此遣彼喚的「二河白道」,無疑無慮,向西直去,命終必生西方極樂;如此簡明易行的「往生成佛」之道,萬修萬人去,就不須(勞)五台山禪婆子為我們另外指點「明心見性」的參禪之路了。《徹悟大師遺集》卷上: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法藏菩薩因地所發所修的就是「生佛同體,自他不二」之願, 乘眾生之「佛性」而成就一切佛果無漏業。乘(生佛)不二性,立(機法)一體願,以此功德,平等迴施於一切眾生;念佛眾生之若行若信,皆是彌陀清淨願心之迴施;以此同體/不二之果德, 同入一法句,總為六字名。眾生乘佛「本願」而稱佛「名號」,則往生淨土乃自然之所牽。
「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心歸命無量光/壽如來;歸順(釋迦、彌陀)二佛之命,就是回應阿彌陀佛「歸去來兮」的呼喚。眾生在娑婆六道起惑造業,長劫枉受輪迴之苦,永無出離之緣(機);若能信受彌陀救度,乘彼願力,往生極樂,就與阿彌陀佛同享無量壽(法);這「二尊、二邊、二信」,因「歸命」而總結為「一佛一法一淨土」。眾生是往生歸去,彌陀是接引歸來。眾生是信機而厭穢,信法而欣淨;彌陀乃應機而施教,說法而勸請,各有去來,終歸於淨土團聚。
眾生雖發願往生,也須知阿彌陀佛的因地願行及極樂淨土的由來,也就是因行果報的內容,於「如來如去,不來不去」之中,成就報身與淨土的莊嚴,為眾生指方立相,光號攝取,所謂「無去來(理)中事宛然」。宋譯《莊嚴經》云:「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如」是實相、第一義,「來」是示現於娑婆(或極樂);過去諸佛,超三界,了生死,乘真如之道而去涅槃,成佛果。「如去」是上成佛果(自利),「如來」是下化眾生(他利),諸佛不離亦不住於涅槃,從如而來,又歸於如。眾生雖發願往生,也須知阿彌陀佛的因地願行及極樂淨土的由來,也就是因行果報的內容,於「如來如去,不來不去」之中,成就報身與淨土的莊嚴,為眾生指方立相,光號攝取,所謂「無去來(理)中事宛然」。宋譯《莊嚴經》云:「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如」是實相、第一義,「來」是示現於娑婆(或極樂);過去諸佛,超三界,了生死,乘真如之道而去涅槃,成佛果。「如去」是上成佛果(自利),「如來」是下化眾生(他利),諸佛不離亦不住於涅槃,從如而來,又歸於如。
阿彌陀佛以「光明/名號」之無量功德而攝受眾生;以此之故,乃有凡夫的往生成佛及還來度眾,一往一還、一去一來,皆須仰憑阿彌陀佛的大悲弘誓之力。《觀經疏》:
「如意」者有二種:一者如「眾生」意,隨彼心念,皆應度之;二者如「彌陀」之意,五眼圓照,六通自在,觀機可度者,一念之中,無前無後,身心等赴,三輪開悟,各益不同也。
極樂世界在「西方」,阿彌陀佛「現今」說法,這對於「住心取境,著相求佛」的眾生,其方位與時態很具體、很明確而可欣向;順眾生之性,令其身心有所依憑,而落實於「信、願、稱名」,平生業成而安心,命終佛迎而往生。
若就善導大師《往生禮讚》之「安心→起行→作業」,先得安心,依序漸進而有起行、作業,歸止於極樂,安住而不動,則不再六道輪迴。安心就是三心,攝歸於「意」業之信心、「口」業之稱名,心口相應,內外一如,必能乘佛願力,往生淨土。乃至於三心歸一(信)心,更以行立信,以行滿願,而只管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總括機法之信與歸命之安也。
「一心歸命」是念佛人生命與信仰的託付;也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呼喚、光明的攝取;生佛感應而濃縮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往生論註》云:
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龍樹菩薩《易行品》: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日.顯意上人《竹林鈔》:
一心歸命者,行住坐臥,身口意業,或寤或寐,皆乘於「阿彌陀佛者,則是其行」之願力船,淨土「無生之彼岸」無不到,……善導和尚釋本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之文,唯言「稱我名號」,……淨土一門者,以「歸命」之一心為正因,「阿彌陀佛」之願力為強緣故,「名號」之法體,具足願行之道理也。
以他力三心而歸一心,以「己命歸於佛命」,是把世俗(虛假無常)的生命,轉託於阿彌陀佛的救度,其中有佛的招喚,也有我們的回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歸(一心歸命)與所歸(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融為一體,淨土宗三經及歷代祖師論著,千叮萬囑、千勸萬請,就這麼一以貫之曰「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具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念佛人每日的生活,隨忙隨閒,在心在口,三句不離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既出,能所一體、萬事具備,無欠無餘,現代禪李老師云:
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南無阿彌陀佛—當這樣唸出時,不知也不覺人生還有什麼事要做,甚至宛若癡獃,沒意識到世間的存在。……一切障礙,南無阿彌陀佛;得念失念,南無阿彌陀佛;成法破法,南無阿彌陀佛;智慧愚痴,南無阿彌陀佛;……諸戒定慧及淫怒痴,南無阿彌陀佛;眾生國土,南無阿彌陀佛;地獄天宮,南無阿彌陀佛;有性無性,南無阿彌陀佛;一切煩惱,南無阿彌陀佛。
十萬億佛土之外的西方極樂,只是阿彌陀佛(指方立相)的所在之一。而眾生的歸命,雖在娑婆人間,卻不能障礙「眾生與彌陀」的感應、往來,因為歸命與往生,是靠佛之大悲大智本願力。
念佛人若於諸佛的「福滿智圓,三業清淨」,有所仰知,即是法深信;又於眾生「福薄智淺,三業濁惡」,有所自覺,則為機深信。機法二信中有厭穢欣淨之心,依此而專稱佛名,具足往生三資糧:信(領納於心,入心為信)、願(發表於口,出口成願)、行(實踐於身,動作為行),就是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眾生一心歸命而稱念佛名,皆可蒙佛救度,往生極樂,此即「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意也。
如上所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代表了念佛人生活與學佛的一切內涵及行為,乃至圓成了諸佛經教的一切開示重點與結論,「六字名號」具足彌陀的無量功德,永恒不變;也總攝行者的「信願行」,畢命為期;每個人依其根機而一心稱念即可,「信者信此,行者行此」。佛的清淨心、凡夫的煩惱心,機法一體,《往生論註》:
「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也。譬如火從木出, 火不能離木也。以不離木故,則能燒木;木為火燒,木即為火也。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彼此不相捨離,這就是「佛/凡相憶」,就是「入我/我入」,善導師六字釋,可歸結於一專稱佛名之正行云: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 佛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