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不露相,露相就走人(象山慶25.5.11)
有人說:佛菩薩示現於世間,絕不自暴其身分,若已暴露(被揭發),立刻入滅;若還不走就可能是大妄語者,招搖撞騙。如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但身分暴光,就入滅。「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如是示現,讓那些冒充的人不得其便。
上引之教理根據,乃《楞嚴經》卷六<四種清淨明誨>:
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言人:「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icchantika,一闡提),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名羅木,佛記是人,永斷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姦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末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旃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若諸比丘,心如直絃,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
宋.子璿《首楞嚴義疏注經》:
真聖利物,終不可測,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聖真因,唯聖自證,故云密因。未學之前,不可輕說,陰有遺付者,不顯稱也。此開臨終,密有表示,遺囑弟子,如求那屈指事。
《楞嚴義海》:
非公然惑眾,但私示於人耳。南嶽之言鐵輪,天台之示五品[1],功德鎧說偈[2],真觀師屈指[3],即其事焉。
《楞嚴經觀心定解》
然此猶言此生親證,若文殊普賢之化為寒山拾得,戒師/七娘[4],方是應身生此末法也。……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鎧,宋文時死,反屈二指,表證二果;真觀居錢塘下天竺,隋文帝時死,反屈三指,表證三果。
《印光法師文鈔》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二:
自古高僧,或古佛再來,或菩薩示現,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斷無說我是佛、是菩薩者。故《楞嚴經》云:……而智者大師,實是釋迦化身。至臨終時,有問所證位次者。答曰:「我不領眾,必淨六根。損己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品者,即圓教觀行位,所悟與佛同儔,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尚未能斷。智者臨終,尚不顯本。意欲後學勵志精修,不致得少為足,及以凡濫聖耳。今之魔徒,妄充得道者,乃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大妄語人。此大妄語之罪,甚於五逆十惡百千萬倍。其師其徒,當永墮阿鼻地獄,經佛剎微塵數劫,常受極苦,末由出離。何苦為一時之虛名浮利,膺長劫之慘罰酷刑?名利惑人,一至於此[5]。
守培師《楞嚴經妙心疏》:
佛敕菩薩、羅漢,應生世間,作種種形,渾跡一切世間,用心不在謀利,而在稱讚佛乘,熏習善種,令彼身心入三摩地,無須自說是菩薩、是羅漢也。是故菩薩住世,終不自言是菩薩,洩漏佛之密因也。(事形未張前,曰密因;預先言之,曰洩漏)。
海仁師《楞嚴經講記》:
始終不肯自言:我是真菩薩,或真阿羅漢,以泄漏佛之祕密;……「諸聖應世,住則不泄,泄則不住。故除臨終捨報,暗中遺言付囑外,絕不自認菩薩再來,或佛應世」。妙心云:「陰有遺付者:此亦為道之計,為無知之人,不識聖賢之言行可貴,以臨終暗暗表示,令人感覺,其人雖逝,追想其所言所行,必生尊重,為世之軌範。菩薩住世,雖至臨終,祇略露其鋒,猶不明言」。智者大師,實是釋迦化身,至臨終時,有問所證位次者,答曰:「我不領眾,必淨六根;損己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智朗請云:「伏願慈留,賜釋餘疑,不審何位?沒此何生?誰可宗仰?」報曰:「汝等懶種善根,問他功德,如盲問乳,蹶者訪路,告實何益?……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己,只是五品位耳。……」五品者,即圓教觀行位,所悟與佛同儔,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尚未能斷。………六根清淨,是相似即佛,圓教十信、內凡位也。
依《楞嚴經》所開示、古今各家之注釋,及所舉豐干+寒山+拾得、南嶽慧思+天台智者、永明延壽、求那跋摩、杭州真觀等大師「真人不露相,露相就走人」[6]的實例,於理於事,皆足以證明。如吳思飛《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不妄語戒:
或問「今時有人自言是某佛、某菩薩再來,如何辨其真偽?」
答:「以戒/教勘驗,真偽立辨。……佛入滅後,遣菩薩、羅漢,應現末法時代,以各種不同身分,與各種眾生同事,度眾生入佛道。然決不自洩露身分,輕言於後學。除非臨終或命終之後,暗有遺付,以示於人,而此亦婉轉洩之,絕無公灼惑眾者也。茲舉例說明:如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乃文殊菩薩所應現[7]。……又如天臺山國清寺之寒山,乃文殊菩薩化身,拾得乃普賢菩薩化身,豐干乃阿彌陀佛化身;皆於洩露身分後,立即離去化去,不復住世矣!」
古代皆如此,今亦不例外;若有人為貪名聞利養而大妄語,自稱「佛菩薩(化身)再來」,而廣聚徒眾,公開的散播邪見、印可(授記)果位,不僅自造惡業,也誤人慧命。勸彼詳讀《楞嚴經》,以此佛法的「照妖鏡」[8]返照自他的原形,若有違犯大妄語戒,應立即依法懺悔,免致「永斷善根,沈三苦海」而後悔不及。
[1]慧思禪師的證果「鐵輪位」,就圓教階位,已到十信,「見/思」惑俱斷,乃至界內/外「塵沙」惑亦斷。智者大師是再來人, 慧思禪師印證他所入是「法華三昧」前方便,而他所開發、體證的,是「初旋陀羅尼」,於佛所說法門,皆能圓滿具足、靈活運用,沒有障礙。證得圓教的「觀行即佛」—「五品」觀行位,比慧思禪師所證略遜一籌。
[2]臨終遺文,偈頌36行:前頂禮三寶 淨戒諸上座 濁世多諂曲 虛偽無誠信 愚惑不識真 懷嫉輕有德 是以諸賢聖 現世晦其跡 我求那跋摩 命行盡時至 所獲善功德 今當如實說 不以諂曲心 希望求名利 為勸眾懈怠 增長諸佛法 大法力如是 仁者咸諦聽 我昔曠野中 初觀於死屍 膖脹蟲爛壞 穢膿血流 繫心緣彼處 此身性如是 常見此身相 貪蛾不畏火 如是無量種 修習死屍觀 放捨餘聞思 止林樹間 是夜專精進 正觀常不忘 境界恆在前 猶如對明鏡 如彼我亦然 由是心寂靖 輕身極明淨 清涼止是樂 增長大歡喜 則生無著心 變成骨鎖相 白骨現在前 朽壞肢節離 白骨悉磨滅 無垢智熾然 調伏思法相 我時得如是 身安極柔軟 如是方便修 勝進轉增長 微塵念念滅 壞色正念法 是則身究竟 何緣起貪欲 知因諸受生 如魚貪鉤餌 彼受無量壞 念念觀磨滅 知彼所依處 從心猨猴起 業及業報果 依緣念念滅 心所知種種 是名別相法 是則思慧念 次第滿足修 觀種種法相 其心轉明了 我於爾焰中 明見四念處 律行從是竟 攝心緣中住 苦如熾然劍 斯由渴愛轉 愛盡般涅槃 普見彼三界 死焰所熾然 形體極消瘦 喜息樂方便 身還漸充滿 勝妙眾相生 頂忍亦如是 是於我心起 真實正方便 漸漸略境界 寂滅樂增長 得世第一法 一念緣真諦 次第法忍生 是謂無漏道 妄想及諸境 名字悉遠離 境界真諦義 除惱獲清涼 成就三昧果 離垢清涼緣 不涌亦不沒 淨慧如明月 湛然正安住 純一寂滅相 非我所宣說 唯佛能證知 那彼阿毘曇 說五因緣果 實義知修行 名者莫能見 諸論各異端 修行理無二 偏執有是非 達者無違諍 修行眾妙相 今我不宣說 懼人起妄想 誑惑諸世間 於彼修利相 我已說少分 若彼明智者 善知此緣起 摩羅婆國界 始得初聖果 阿蘭若山寺 道跡修遠離 後於師子國 村名劫波利 進修得二果 是名斯陀含 從是多留難 障修離欲道 見我修遠離 知是處空閑 咸生希有心 利養競來集 我見如火毒 心生大厭離 避亂浮於海 闍婆及林邑 業行風所飄 隨緣之宋境 於是諸國中 隨力興佛法 無問所應問 諦了真實觀 今此身滅盡 寂若燈火滅
[3] 《武林梵志》: 隋開皇十五年有僧真觀者,錢塘人,操行高潔,掌有仙文。《續高僧傳》卷30<真觀(隋杭州靈隱山天竺寺)>:端坐怡然,不覺已滅逝於眾善之舊寺,從子至午,心頂俱暖,身體柔軟,顏色不變,右手內屈三指。
[4] 淳熙年間,文殊菩薩應身為兜率寺戒闍黎時,普賢菩薩亦同時化身為周氏女,排行第七,人皆稱她周七娘。生時便有種種神異,長大后不肯嫁人,每天行乞於市,晚常宿於普濟橋下,常與戒闍黎在一起,妙行莫測。時人不解,笑為瘋婆。後有聖者歌曰:『戒師文殊,周婆普賢,隨肩搭背,萬世流傳。』後人始知是菩薩應世。
[5] 蕅益師(寒笳集):「倘名關未破,利鎖未開,藉言弘法利生,止是眼前活計。一點偷心,萬劫纏繞。」
[6] 《西遊記》99回:「自古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7]賢首宗杜順(557-640)神通事蹟甚多,亦能治病;相傳為文殊菩薩之化身, 贈弟子偈:「遊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文殊此便是,何處覓彌陀!」。所著《法界觀門》中提出的法界三觀,包括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成為後來《華嚴經》法界觀的思想基礎。
[8] 宣化上人云:《楞嚴經》是佛教照妖鏡,所有天魔外道、魑魅魍魎,見到《楞嚴經》都現原形了,無所遁形。在過去,智者大師聽說有這部經,就向印度遙拜了十八年,懇切至誠的求這部經到中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