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鄰(象山慶25.6.30)
「昔日曾為梅花醉不歸。......人已老,事皆非。花前不飲淚沾衣。如今但欲關門睡,一任梅花作雪飛。」這輩子參與其中的各種(世間)機構與(人為)團體,投注了太多心力與期待,最後多半是灰心、嘆氣。而今年已老,體已衰,心也累了、倦了,不該有多餘的夢想或無謂的堅持;曾努力維護的名聞與卓見,或源於不如法(實)的我見與妄想,縱似暫時擁有,終必消散,徒然自苦又自障,其實沒什麼可認真、可把持的。共業的世間相,雖有我貢獻的一分業力,卻極其渺小,起不了甚麼作用,所以「事不如意,常八九」,使盡渾身解數,不動世間毫髮。人情是相對的,你若不在乎別人,別人也不關注你,自閉自憐的久了,就如隱形人,坐困於繭城,卻奢想有人來敲門,自動送暖--如此自視清高,靜等他人「茅廬三顧」或「明夷待訪」,算了吧,死了這條心,回去安分念佛!同時,放下不合時宜的矜持,主動與一切人事物和好,讓陽光入心、清風上身,這一切對念佛人而言,或可感同阿彌陀佛的恩賜與極樂世界的投影。
有一種流行的觀點:一人「獨處」更快樂?獨自在時光中悠然度日,澆灌植物、靜心冥想、聆聽音樂、沉浸書香。《論語》開宗明義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選擇性的自願孤獨,走一條人跡罕至的路,忍一刻人聲遠去的境,不再討關注、不再尋慰藉,能平靜的與「赤裸之我」相遇,是真的富足、自由。孤獨可以是「靈性」成長的儀式,能享受一人的孤獨,才能透視群聚的熱鬧,甚至可激發創造力、增強自信心,改善周邊的人際關係。進而言之,若孤獨是不可避免的(被漠視,被放逐,被遺忘),那就平靜的接受,淡然處之,讓邊緣化轉為完整的閒暇,在其中安心念佛,深入法義。《論語.庸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及同見同行的法界兄弟,在渾然一氣的念佛聲中,相感應、相連結,相知相惜相迴向,平等同生安樂國。所謂「德不孤,必有鄰」,十方世界念佛人,同仰彌陀功德,同乘彌陀願力,一人念佛,諸方應和,何曾有孤身的寂寞,亦不須人為的喧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