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與信任」的轉向(象山慶25.7.12)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2970673近日有一本書《善意與信任--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Jamil Zaki)說:當代社會因詐騙、假新聞、社群謾罵而加劇了「憤世嫉俗」(cynicism)的防衛心理與集體心態,以致於人際的「信任」下滑,成了孤立與疏離;這可能「封閉」與他人及世界的連結,不只侵蝕了個人的心理健康、也破壞了職場與家庭的文化,甚至動搖了民主與社會的共識。在團體中,若彼此防備、互相猜忌,如何孕育創新與合作?又如何建立親密與歸屬?其實,人類比我們所認為的更善意、慷慨與開明!當我們選擇「善意」與「信任」,它也會被喚醒。就如連鎖反應,或能點燃另一個人的信心,觸發社會一連串的正向改變,化解當代的集體與個人的困局!在看似支離破碎的時代,讓我們一起以理性、樂觀而重建「善意」的連結,「找回」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信任」感!
慶案:從佛法而言,社會上人情的「冷漠」、風氣的「敗壞」,是一切人的共業所成,也是所有人的行為結果,若不了解這個事實並自我反省,卻以卸責的情緒而「怪罪」他人,表現為「猜神疑鬼、憤世嫉俗」的人格,並以此自視「清高」或自認「受害」,選擇了遺世獨立(邊緣)或冷眼旁觀(局外),進而封閉了社交的通路、隔絕了人際的交流,讓虛妄的「我」陷入自憐自艾而淪於陰沉、萎縮,乃至於失智或喪屍。這或即是「不了舊業,又造新殃」,只可能讓心性更汙濁、業報更惡劣,也斷絕了「見賢思齊、見善隨喜」,與他人互相支持、彼此分享的善緣,讓社會更敵對、生活更難堪,反過來成了加害者或破壞者。
學佛人就是從經論的聞思中「熏習」佛菩薩的智慧與慈悲,或多或少看透人生的虛妄,關懷自他的罪苦,而從「自心」思惟、觀察、調整、修正,體會他人的需求與善意,也釋放自己的關懷與同理,讓彼此在「善念善行」中沉浸、滋潤,獲得一些世俗生活的溫暖與連結,進而了知「諸法因緣生(滅)、一切無自性」的正理,對五蘊(欲)所現的苦/樂,任其自來自去,不存於心,而將意念轉向出世法,按部就班的修習;或直接「信受」阿彌陀佛的大悲弘願,放捨此生此界的人情物理,「願生」西方淨土,在一心相續的「念佛」之餘,隨緣的盡人事、對人好;也相信他們都是善良而無奈的--在業力的推動下,或愛或恨、或恩或怨,當事者雙方也是身不由己;若能逆來順受,或借事練心,以此深化彼此厭穢欣淨的決心,那就更好更有福氣了。
對娑婆人間的「善意」、對彌陀淨土的「信任」,可以是我們共同的決心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