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愧,仰謝,分享(象山慶25.6.22)
做自己,執著;學別人,迷失。別人對我好,是他有德,我受之有愧 ?我對別人好,是他值得,我理當如此。活在這世間,凡事不得不依賴別人,我除了空思妄想之外,什麼也做不成。感謝大家隨時以各種方式給我支持、給我溫暖,我雖然活得不如大家的期待,但每一分成長中都有您們的恩惠,一點一滴感動在心,必有所報,願繼續與大家 互相珍惜,共結好緣。您們真好。
若以「我」為中心,也可以說:花為我開、雨為我下、萬物為我服務、世間為我存在、諸佛菩薩為我修行證果並為我開示,阿彌陀佛為我建立淨土並接我往生……。我們生存所憑藉、領受的一切,都來自眾生的共業與三寶的功德,豈能問心無愧,或視為當然 ? 雖一時做不到「點滴之恩,湧泉以報」,也須知恩,轉施,讓一切加惠我身的善事,經由每一雙手、相遞相接的傳出去,擴及天涯海角。
今天我們有一口飯吃,有一間屋住,乃至一份工作,一些娛樂,也有固定的眷屬,常態的朋友,這一切生活的優勢,都仰賴於世界各地一切人的付出--他們是無名英雄。生在這世上,是共業,也是同體,他人有難,我須相助,是做人的本分。佛教所謂「報眾生恩,濟世間苦」,與一切眾生結善緣,從往昔至未來,或許互為父母子女.善友同事,仍須同甘共苦,同事利行,誰也不能遺世獨立,而應以同理心,做布施行。
研修佛法, 自得受用之餘,可盡一己所知,分享他人。法是佛所證所說,我只受教奉行,並轉述一點心得,既非好為人師,亦不吝法藏私。在淨土門,就是自信(念)教人信(念),以此報答諸佛傳法之恩。所謂「自信教人信(じしんきょうにんしん) 難中轉更難(なんちゅうてんきょうなん) 大悲傳普化(だいひでんぶけ)真成報佛恩(しんじょうほうぶっとん)。」菩薩亦如是發願:「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我輩凡夫,或可隨緣量力的「給人安心,歡喜」,盡本分、結善緣,學彌陀的悲願,啟眾生的信心,讓自他同在「南無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中,法然上人:「一向念佛者,阿彌陀佛心與我心成為一體也。」開口就唸, 心中無事, 「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
多數人於念佛之時,每感到很殊勝,若提及「自信教人信」、推廣淨土門,就似乎心虛、無奈,其實我們每天「念佛」的心念與聲音,就在傳播六字名號:煩惱凡夫,若能隨時隨地多念佛,就可減少惡念惡行,身心柔軟而有溫暖,讓人親近。何況,佛號所到之處,彌陀的光明與功德,就加護當地,化戾氣為祥和。因此,至心念佛人,其身口意自然散發一種佛力攝受的氣息,若加上親切的關懷及溫言的勸說,拉近眾生與彌陀的關係,讓彌陀本願進入他的心中。
自信.自行.而往生,是重點;教人信與為人助念,可隨緣,不急於互相拚業績、搶功德而起競較心。凡夫之今生,壽命/能力皆有限,能勸一、二有緣人念佛往生,即是大功德。彼於淨土成佛之後,乘願再來,即可圓滿成就一切度生的事業。
「陪我念佛,其餘免談!」這是念佛人決心。所謂:「唯除往生無大事,教念彌陀專復專!」或委婉的說:「愛我,就陪我念佛」。世間無常,人情多變,除了念佛,沒有更重要,更真實的。
念佛人的氣質是:悠閒從容、平心靜氣;生活中總有足夠的時間念佛--能事不受相迫促—每天就在念佛中工作應酬、照顧家人,與人無爭,隨喜同情;印光師所謂「敦倫盡份,老實念佛」,即是因地心修果地行,不離俗諦而圓滿真諦,相應於本願的念佛。我們都是幸福的念佛人,有許多良師益友;「你分享,我隨喜;你念佛,我唱和」,徜徉在一片念佛之聲海中。
誠懇、適度的為人介紹「彌陀本願」及「極樂莊嚴」,然後勸他、陪她一起念佛。不要以個人的情緒或價值去干涉他的俗事,或糾正他的行為--我們沒有比他好,同是煩惱、造業的下劣之機,阿彌陀佛平等應許「稱名滅罪,接引往生」,並不要求我們成為聖人。
一切與佛有緣,依佛的指點而來的,都是佛的兒女,我們的兄弟,應以慚愧、承事之心,善待對方;淨土門中一切功德與資源,全是佛的恩賜,個人不可有任何「伐善、施勞」之心。自己念佛之餘,能力所及、人情許可,就隨緣去勸人信,當下能聽的就至誠為他講,暫不相應的就祝福而讓開。「行所應行而若無其事」,是諸佛菩薩給我們的示範。
勸人念佛及為人助念,看似我有功勞,實乃彌陀悲願的「三力外加」,我只是將個人得自彌陀的感動與經驗,謙卑的轉告,以此為引子,讓阿彌陀佛直接攝受他。他若因此入心而起信稱名,安詳往生,也是他與彌陀久劫植下的因緣,今生成熟,故能信受奉行,我反而要感謝他,讓我有機會為他轉介佛號或到場助念。
誠以待人,樂於念佛:在過程中圓滿,在做事中體會--修行是無所求的對人好。隨緣扮演各種角色,品嚐各種人生,就在浮世光影中念佛,蒙佛攝受!個人能力雖有限,救不了全世界;但灑水處亦有一片清涼!苦人如此多,我只能略盡念佛之力,平等的迴向,讓阿彌陀佛光照他、救護他--每個人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也是阿彌陀佛的兒女,值得全掏一片心善待他,就如阿彌陀佛總是無條件的救度我!對每一位被救的人,這就是他全部的宇宙!
病之前無藥,機之外無教—佛菩薩有足夠的智慧與方便,能以「四攝法/四悉檀」而對一切眾生因病施藥、觀機逗教,如是善巧的「約時被機」而出教,則法不徒說、機無空過;若眾生無病,則諸佛寂靜。凡夫念佛人以「常懷慚愧,仰謝佛恩」而略知佛菩薩的大悲心行,雖不能對所有人「慈心相向,佛眼相看」,或許能逐漸的降伏一些負面情緒,長養一些正向心思,念佛之時,就更清平信樂了。
亞歷山大說:「山不來我這裡,我就去山那裏。」世間生意人有兩種:坐賈(來店)、行商(外送);佛教弘法師也有兩種:坐在道場等人來,或走入群眾滿所求。那一種較順乎時代脈動與人性需求?有人這麼問:「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有,念佛乘佛本願力,現世來生皆得益;順佛願,不負如來,教人信,不負眾生。真俗雙全,自他兩利。中國讀書人有兩種機遇:「獨善其身」或「兼善天下」,「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念佛人也如此,自信(念)之餘,對他人的勸請,隨緣而不強求,分享而不推銷。雖說獨樂不如眾樂,也須隨順人情(他意)而導引之,以免引起反感而互增煩惱。
念佛生淨土,而見佛聞法,開發本具無漏智,薰習成佛、領受佛德之後,迴入十方度眾生,如遊戲園林無障礙;這是念佛人的至誠心、菩提願;此外,還能做什麼?弘一大師:「我生西以後,乘願再來,一切度生的事業,都可以圓滿成就。」
迴向也是一種教人信:迴己向他, 迴娑婆向極樂。個己的心力藉諸佛菩薩的願力而轉達於對方;如陽光之(鏡/金屬)折射,可照室內暗處;於己無損,於人有益,是加乘(synergy)的擴大:一燈,可燃許多燈,卻不減自光。念佛人行一件善,念一句佛,就迴向一切眾生分享。人若有心(願),佛就有感應,尤其為了「未稱名的眾生」也能起信領受同樣的功德,更須「平等施一切」的迴向,將對方託付於彌陀本願的攝受,我只是介紹人;雖然我可能不認識他。但是,今生念佛及迴向的功德,是阿彌陀佛十劫的成就,我被告知而信受而稱名而受益,「信願行」在我是被動領受(彌陀的迴施),再轉施於人,一切現成,我順佛願而稱佛名,自然領受「名號」含藏的內外功德;受惠之餘,以迴向「某某」的形式,讓他也蒙受佛光加披。從始至終,雖不完整了知「迴向」的原理與過程,但信受彌陀不思議的智慧與感應,必能滿我之願、成他之利。也就是說,「迴向」的因與果,皆佛力運作,我與他置身「迴向」的兩端,同獲彌陀的功德冥加,心.佛.眾生三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