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念佛,是法界共通的語言



念佛,是法界共通的語言(淨慶2022.5.16)


諦觀此娑婆世界,微塵眾生,無賢愚,無貴賤,無幼艾,有起心歸佛者,舉手合掌,必先向西方;有怖厄苦惱者,開口發聲,必先念阿彌陀佛。又範金合土,刻石織紋,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戲者,莫不率以阿彌陀佛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觀,是彼如來有大誓願於此眾生,此眾生有大因緣於彼國土明矣!不然者,三方四維,過現未來,諸佛多矣,何獨如是哉。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登山途中,看到一顆石頭上刻了一句話:「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語言。」也有人說:「你的臉,是為了呈現人類最貴重的禮物--微笑;要善用這個神奇的資產。」

邊爬山邊念佛的我,隨即心中響起:「念佛,是法界共通的語言。」念佛人的嘴是為了稱念法界最珍貴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南無(機)阿彌陀佛(法)」是宇宙中最深妙而無價的共同語言。阿彌陀佛比我們更了解我們的憂喜与需求,且能透視我們的習慣、預測我們的行為,及時而無條件的恩賜各種利益、消除一切罪業。徹悟大師說:「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苦趣實堪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就這麼每天十萬聲佛號,老實珍重。我們若不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往生極樂世界,還能另外學什麼法,持什麼咒?一般世間法不能讓我們解脫,佛教出世間法我們又學不成,豈不是永無出離之緣?幸而,阿彌陀佛以無量無邊的大願与修行之功德,為我們成就了這句佛號,讓一切人聞而生信,信而稱念,念而得(現+當)益,那麼,這句佛號豈不是人類最珍貴的禮物,法界最共通的語言?因此,我們就該自念教人念,將這句名號,從我們的身口意「傳播」出去,「推廣」開來,讓一切有情,不分國籍、性別、年齡、信仰……,都有機會聽到,也跟著唱念,乃至成了不須翻譯、暢通無阻的國際語言,讓每個人的心識,隨時隨處受這句佛號的薰習而淨化,久而久之,人類的共業也改變了,或有可能實現某種形式的「人間淨土」!南無阿彌陀佛

日常生活中憂喜苦樂各種狀況,這句「阿彌陀佛」名號,既然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或表示中國人與阿彌陀佛的因緣特深特廣,多劫以來薰習成種,終將被彌陀救度而往生極樂成佛[1]。那麼,值此旱災、疾疫的苦境,就更應隨順彌陀本願及自心薰習,而開懷暢念「南無阿彌陀佛」,既可佛光攝護,消災解厄,也能「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於自於他,別業共業,都有大利益,大功德。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與佛感應,讓阿彌陀佛的光明、形相進入我的身心,是心做佛,活出彌陀的樣式與內涵,是心是佛。與佛同在、同行—身相、光明、名號,三位一體;往生即復活,重生,一個全新創造的(無量光、壽)生命,娑婆的凡夫死了,罪業的惡人沒了,汙穢的五蘊身被更新了,成了清淨正覺(蓮華)生,這樣的清淨無極的正報才配得上涅槃無為的依報。向阿彌陀佛及其惠施救度,問「為什麼」,除了知識的好奇(為什麼這樣?),或許有自我意識的抗議與背叛(為什麼要聽從?),是疑而不信佛智不順佛敕,若真的倚靠、順服、歸命(安心)了,就不再問「為什麼」,而是「該如何」有效的去做(起行)。

阿彌陀佛很久之前就將「淨土往生」的訊息與邀請(透過經、論、宗派、感應……)傳給世間人,已收到訊息且信受得救(已讀有回)的念佛人,若能以身做證,活出彌陀的樣式,也等於在人間預演淨土的風光,讓人間折射淨土的影像。念佛人心在淨土,於相續念佛中憶念不忘,乃至於行住坐臥,看書、談話、散步、作夢…….都自動連結於淨土的知見與想像「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但教心似金鈿堅,極樂淨土會相見」「看得心裏都是你,忘了我是誰。」法照大師《五會念佛讚》

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但有稱名皆得往,觀音勢至自來迎。

彌陀攝化無厭足,悲心常遶世間行;但有傾誠能念佛,毫光直照目前明。


三句不離本行~妙回應

在念佛人的FB社群或Line群組,不論誰貼了甚麼文字,傳了甚麼訊息,最常看到的回應是一長串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若不熟悉念佛人的心念與習慣,還以為被洗板……?其實,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境下所傳的”南無阿彌陀佛”,表達了許多細微而豐富的情感,或認同、或讚嘆、或感謝、或鼓勵,乃至沒什麼特別感覺,或不懂你說什麼……,但念佛人或因口拙、或單純、或心專、或定靜,個人獨處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唸到底,與人應對也常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用全程,彷彿說「你去看一看,你去想一想,佛號代表我的心」,一切都在念佛(不言)中!真是可愛又可敬。若在世俗場合的見面與對話,可能要用到許多不同的表情與語言,甚至一來一往,複雜多變,也散亂多思;但念佛人已朝著一向專稱、淨念相繼而攝心,對許多事相,或許欲辯已忘言,一切從簡,萬變不離其宗,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總傳了一切心意、概括了一切語言,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相視一笑,默契於心,然後彼此若無其事,各自繼續念佛,真是妙哉神回應!圓瑛大師:<念佛一法 具足戒定慧三學>云:

一心稱念彌陀名號,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佛教眾生,稱念佛名,即是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緣之妄念。倘妄心攀色塵之緣,即專念阿彌陀佛,淨念相繼,自不隨色塵所轉,攝歸念佛之正念矣。攀聲塵等緣,一一如是,自然不至破戒作惡。念佛念到念念與佛相應,諸念當然不起,意業便得清淨,則眾戒自然具足。故念佛稱為淨業法門,一念佛名,能淨三業。


念佛乘佛力:求己不如求佛

有人說:世上並無救主,求人不如求己;外來助緣令人脆弱,自我救濟令人激勵。自助者天助,成功者自救。這是以「人」為主,在業報內的小事小功,是可行且必須的;但凡夫之業無邊而力有限,總是心有餘而做不到,或隨業流轉不自主;世間事已如此無奈,何況消業解惑、離苦得樂,出世入涅槃,成佛度眾生之大事?此大事在我們心智與能力之外,非眾生思議之所及,從入門到究竟,一切步履及方向,全靠善知識(諸佛是無上的善知識)指點、引導、推助、加持,乃至於惠施彼之功德,迴向給我們;因此,從始至終是他(佛)力,或顯或隱、或示或默、或急或緩、或折或攝,皆乃阿彌陀佛悲智之所護念、施作,學人只在此山中,或知或不知,說「知」是猜測,「不知」乃老實,於此狀態下,能信受、隨順、託付、任憑,讓佛力完全作用,而無任何障礙,則其進道成就可易而速,所謂順風而至,任運而得,成也就也,非我之力。

若不知此理、不信此事,則或落於凡心之妄想,欲以自力修行而歷劫成道,或以自修邀功而助佛攝受?這種心態,是不信任(保險)或多事(無聊)?經中每云:善知識[2]是我們(往生淨土) 解脫成佛的全因緣、全功德[3],從經、律的解說:能引導學佛人(親近善知識),不再造惡,進修眾善,乃至脫離生死,故說「善知識是滿梵行」。並非「滿梵行者才是善知識」。《成實論》卷 14:「善知識者,則為得道具足因緣。……若人無師,則無所怖畏,無恭敬心,常為惡法所覆,無安隱行。」《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善知識者,是成就修行諸菩薩道因,是成就修行波羅蜜道因,是成就修行攝眾生道因,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無障礙道因。」

慧淨法師〈拼命念佛─大年初四談話〉:能使人走上解脫之路的,就是善知識。又分「教授」、「護法」與「同行」善知識。善知識的引導,乃至一句話,使人不但了脫生死不受業報,且能往生成佛,廣度無量無邊眾生。

禪淨雙修,是一門深入或二法混雜?以禪為主而沒把握,乃加淨為備用;以淨為歸而不深信(安心),則參禪求開悟(上品),兩種情況或乃雜用心,游移兩端、腳踏二船,或事倍而功半,或落水而身亡。

[1] 白居易<畫西方幀記>「諦觀此娑婆世界微塵眾生,無賢愚,無貴賤,無幼艾,有起心歸佛者,舉手合掌,必先向西方;有怖厄苦惱者,開口發聲,必先念阿彌陀佛。又範金合土,刻石織紋,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戲者,莫不率以阿彌陀佛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觀,是彼如來有大誓願於此眾生,此眾生有大因緣於彼國土明矣!不然者,東南北方,過去見在未來,佛多矣,何獨如是哉。」 [2] 《法華文句》四:「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法華經. 妙莊嚴王品》曰:「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3]有部《毗奈耶雜事》曰:「佛言:阿難陀勿作是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增一阿含》卷 40:【佛告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付法藏因緣傳》卷第四:「知識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緣。」 (淨慶2022.5.16)


諦觀此娑婆世界,微塵眾生,無賢愚,無貴賤,無幼艾,有起心歸佛者,舉手合掌,必先向西方;有怖厄苦惱者,開口發聲,必先念阿彌陀佛。又範金合土,刻石織紋,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戲者,莫不率以阿彌陀佛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觀,是彼如來有大誓願於此眾生,此眾生有大因緣於彼國土明矣!不然者,三方四維,過現未來,諸佛多矣,何獨如是哉。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登山途中,看到一顆石頭上刻了一句話:「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語言。」也有人說:「你的臉,是為了呈現人類最貴重的禮物--微笑;要善用這個神奇的資產。」

邊爬山邊念佛的我,隨即心中響起:「念佛,是法界共通的語言。」念佛人的嘴是為了稱念法界最珍貴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南無(機)阿彌陀佛(法)」是宇宙中最深妙而無價的共同語言。阿彌陀佛比我們更了解我們的憂喜与需求,且能透視我們的習慣、預測我們的行為,及時而無條件的恩賜各種利益、消除一切罪業。徹悟大師說:「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苦趣實堪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就這麼每天十萬聲佛號,老實珍重。我們若不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往生極樂世界,還能另外學什麼法,持什麼咒?一般世間法不能讓我們解脫,佛教出世間法我們又學不成,豈不是永無出離之緣?幸而,阿彌陀佛以無量無邊的大願与修行之功德,為我們成就了這句佛號,讓一切人聞而生信,信而稱念,念而得(現+當)益,那麼,這句佛號豈不是人類最珍貴的禮物,法界最共通的語言?因此,我們就該自念教人念,將這句名號,從我們的身口意「傳播」出去,「推廣」開來,讓一切有情,不分國籍、性別、年齡、信仰……,都有機會聽到,也跟著唱念,乃至成了不須翻譯、暢通無阻的國際語言,讓每個人的心識,隨時隨處受這句佛號的薰習而淨化,久而久之,人類的共業也改變了,或有可能實現某種形式的「人間淨土」!南無阿彌陀佛

日常生活中憂喜苦樂各種狀況,這句「阿彌陀佛」名號,既然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或表示中國人與阿彌陀佛的因緣特深特廣,多劫以來薰習成種,終將被彌陀救度而往生極樂成佛[1]。那麼,值此旱災、疾疫的苦境,就更應隨順彌陀本願及自心薰習,而開懷暢念「南無阿彌陀佛」,既可佛光攝護,消災解厄,也能「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於自於他,別業共業,都有大利益,大功德。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與佛感應,讓阿彌陀佛的光明、形相進入我的身心,是心做佛,活出彌陀的樣式與內涵,是心是佛。與佛同在、同行—身相、光明、名號,三位一體;往生即復活,重生,一個全新創造的(無量光、壽)生命,娑婆的凡夫死了,罪業的惡人沒了,汙穢的五蘊身被更新了,成了清淨正覺(蓮華)生,這樣的清淨無極的正報才配得上涅槃無為的依報。向阿彌陀佛及其惠施救度,問「為什麼」,除了知識的好奇(為什麼這樣?),或許有自我意識的抗議與背叛(為什麼要聽從?),是疑而不信佛智不順佛敕,若真的倚靠、順服、歸命(安心)了,就不再問「為什麼」,而是「該如何」有效的去做(起行)。

阿彌陀佛很久之前就將「淨土往生」的訊息與邀請(透過經、論、宗派、感應……)傳給世間人,已收到訊息且信受得救(已讀有回)的念佛人,若能以身做證,活出彌陀的樣式,也等於在人間預演淨土的風光,讓人間折射淨土的影像。念佛人心在淨土,於相續念佛中憶念不忘,乃至於行住坐臥,看書、談話、散步、作夢…….都自動連結於淨土的知見與想像「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但教心似金鈿堅,極樂淨土會相見」「看得心裏都是你,忘了我是誰。」法照大師《五會念佛讚》

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但有稱名皆得往,觀音勢至自來迎。

彌陀攝化無厭足,悲心常遶世間行;但有傾誠能念佛,毫光直照目前明。


三句不離本行~妙回應

在念佛人的FB社群或Line群組,不論誰貼了甚麼文字,傳了甚麼訊息,最常看到的回應是一長串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若不熟悉念佛人的心念與習慣,還以為被洗板……?其實,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境下所傳的”南無阿彌陀佛”,表達了許多細微而豐富的情感,或認同、或讚嘆、或感謝、或鼓勵,乃至沒什麼特別感覺,或不懂你說什麼……,但念佛人或因口拙、或單純、或心專、或定靜,個人獨處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唸到底,與人應對也常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用全程,彷彿說「你去看一看,你去想一想,佛號代表我的心」,一切都在念佛(不言)中!真是可愛又可敬。若在世俗場合的見面與對話,可能要用到許多不同的表情與語言,甚至一來一往,複雜多變,也散亂多思;但念佛人已朝著一向專稱、淨念相繼而攝心,對許多事相,或許欲辯已忘言,一切從簡,萬變不離其宗,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總傳了一切心意、概括了一切語言,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相視一笑,默契於心,然後彼此若無其事,各自繼續念佛,真是妙哉神回應!圓瑛大師:<念佛一法 具足戒定慧三學>云:

一心稱念彌陀名號,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佛教眾生,稱念佛名,即是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緣之妄念。倘妄心攀色塵之緣,即專念阿彌陀佛,淨念相繼,自不隨色塵所轉,攝歸念佛之正念矣。攀聲塵等緣,一一如是,自然不至破戒作惡。念佛念到念念與佛相應,諸念當然不起,意業便得清淨,則眾戒自然具足。故念佛稱為淨業法門,一念佛名,能淨三業。


念佛乘佛力:求己不如求佛

有人說:世上並無救主,求人不如求己;外來助緣令人脆弱,自我救濟令人激勵。自助者天助,成功者自救。這是以「人」為主,在業報內的小事小功,是可行且必須的;但凡夫之業無邊而力有限,總是心有餘而做不到,或隨業流轉不自主;世間事已如此無奈,何況消業解惑、離苦得樂,出世入涅槃,成佛度眾生之大事?此大事在我們心智與能力之外,非眾生思議之所及,從入門到究竟,一切步履及方向,全靠善知識(諸佛是無上的善知識)指點、引導、推助、加持,乃至於惠施彼之功德,迴向給我們;因此,從始至終是他(佛)力,或顯或隱、或示或默、或急或緩、或折或攝,皆乃阿彌陀佛悲智之所護念、施作,學人只在此山中,或知或不知,說「知」是猜測,「不知」乃老實,於此狀態下,能信受、隨順、託付、任憑,讓佛力完全作用,而無任何障礙,則其進道成就可易而速,所謂順風而至,任運而得,成也就也,非我之力。

若不知此理、不信此事,則或落於凡心之妄想,欲以自力修行而歷劫成道,或以自修邀功而助佛攝受?這種心態,是不信任(保險)或多事(無聊)?經中每云:善知識[2]是我們(往生淨土) 解脫成佛的全因緣、全功德[3],從經、律的解說:能引導學佛人(親近善知識),不再造惡,進修眾善,乃至脫離生死,故說「善知識是滿梵行」。並非「滿梵行者才是善知識」。《成實論》卷 14:「善知識者,則為得道具足因緣。……若人無師,則無所怖畏,無恭敬心,常為惡法所覆,無安隱行。」《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善知識者,是成就修行諸菩薩道因,是成就修行波羅蜜道因,是成就修行攝眾生道因,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無障礙道因。」

慧淨法師〈拼命念佛─大年初四談話〉:能使人走上解脫之路的,就是善知識。又分「教授」、「護法」與「同行」善知識。善知識的引導,乃至一句話,使人不但了脫生死不受業報,且能往生成佛,廣度無量無邊眾生。

禪淨雙修,是一門深入或二法混雜?以禪為主而沒把握,乃加淨為備用;以淨為歸而不深信(安心),則參禪求開悟(上品),兩種情況或乃雜用心,游移兩端、腳踏二船,或事倍而功半,或落水而身亡。

[1] 白居易<畫西方幀記>「諦觀此娑婆世界微塵眾生,無賢愚,無貴賤,無幼艾,有起心歸佛者,舉手合掌,必先向西方;有怖厄苦惱者,開口發聲,必先念阿彌陀佛。又範金合土,刻石織紋,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戲者,莫不率以阿彌陀佛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觀,是彼如來有大誓願於此眾生,此眾生有大因緣於彼國土明矣!不然者,東南北方,過去見在未來,佛多矣,何獨如是哉。」 [2] 《法華文句》四:「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法華經. 妙莊嚴王品》曰:「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3]有部《毗奈耶雜事》曰:「佛言:阿難陀勿作是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增一阿含》卷 40:【佛告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付法藏因緣傳》卷第四:「知識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緣。」

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彌陀本願,為我一人

彌陀本願,為我一人(象山慶24.4.1) 淨土門乃成熟、終極之教:為人父母者,日夜懸念而無所不至的關愛其子女,乃能少分體會阿彌陀佛一切時地無條件護念眾生,而報本返始得稱念佛名,願生淨土。或由於飽經滄桑而年老體衰,自知能力有限,認分的放下各種不切實際的貪著、妄想,全身心歸命、靠倒,讓阿彌陀佛成為生命後期的長照與關懷,並得以安心的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五十而知天命(他力),六十而耳順(安愚),七十而從

文章: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