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有四不能、三不度? (上)--象山慶’22.10.28--
網路上有人說<佛有三種人不度、佛有四件事做不到……>,被各處轉貼、傳講,卻不知「原創作者、張貼日期」[1],茲摘錄其文如下:
佛子問佛:「您既神通又慈悲 ,為何還有人受苦?」佛曰:「我雖有宇宙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做不到:第一、因果不可改:自因自果,别人代替不了。第二、智慧不可賜:開智慧,須由自身磨練。第三、妙法不可說:宇宙真相講不明白,靠自己實證。第四、無缘不能度: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難度無缘之人。」……佛經上云,佛有「三不度」:無緣者,無信者,無願者。
雖以「設問」及「引經」為證,但有些網友搜查了經論,卻找不到明確的出處,只能存疑。更多的人(法師與網友)似不在乎文獻的真偽,而據此發表議論或發抒感想,頗為熱烈。
「四不能」的前三項都是說自因自果(自作自受、自學自得、自修自證),他人不能替代;佛雖圓具「大悲、大智、大願」,也不無緣無故的干預因果、賜給智慧、宣說妙法;第四項是總括前三,「有緣、無緣」乃眾生與佛的雙邊互動,佛以說法、授戒、救苦及淨土而攝受眾生,眾生以信解、皈依、感恩及欣願而回應佛,這就結了法緣,佛就能隨此緣而施以教化或加持,令眾生行善止惡、解惑開慧、修行證果,離苦得樂。因此,這個「緣」含括了四不能的「因果、智慧、妙法」及後文三不度的「信、願」。若有法緣,則得以聞佛說法,而起信、生願,並依教奉行,於佛法中次第的勤修、親證,則因果可改、智慧可得、妙法可知、佛果可成,這也就等於佛所改、所賜、所說、所度。
四不能+三不度的前提,是以眾生為主,諸佛為客,客隨主便,只能被動的配合,因此眾生不用功(修行),諸佛也無奈(等待)。
廣泛的搜尋了經論祖語,與上引主題相近的是<佛有三能三不能>;依《景德傳燈錄》卷四<嵩嶽元珪禪師>,及《嵩嶽珪禪師影堂記》所記,文字略同,是禪師回答「嶽神」的提問:
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 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為三不能也。定業亦不牢久,無緣亦謂一期,眾生界本無增減;更無一人能主有法,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心。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
條列其句式如下:
1. 雖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但「定業亦不牢久」。
2. 雖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但「無緣亦謂一期」。
3. 雖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但「眾生界本無增減」。
元珪禪師此說是對嶽神[2]的答覆,或有「折伏、對治」之意,且偏於「自力自修」而說:
(師)卜廬於嶽之龐塢,一日有異人者,峨冠袴褶而至,從者極多,輕步舒徐,稱謁大師;……曰:「我此嶽神也,能生死於人,……我亦聰明正直於餘神,詎知師有廣大之智辯乎,願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師即為張坐,秉鑪正几曰:「付汝五戒,若能奉持,即應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謹受教。」
禪師先以的智辯降伏了嶽神的氣勢:「吾觀佛與眾生等,吾一目之,豈分別耶。……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視身與空等,視吾與汝等。」又授以五戒,得為三寶弟子;嶽神又誇云「我神通亞佛。」禪師這才對他說:「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則十句,七能三不能。」終於讓嶽神心順口服:「我誠淺昧,未聞空義,師所授戒,我當奉行。」並且為了報效禪師的慈德,而發願「為世間事,展我小神功,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蹤,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成了佛門的護法神[3]。
元圭禪師的敘述句較完整,先直說「三能」,次相對說「三不能」,而後以「案語」,翻轉「不能」而歸於「能」,如此「如實(真)言--方便(俗)說--攝權歸實(中)」的句式,類似「正--反--合」的辯證法。表相上似乎是:佛於過去世所造之業,仍受木槍、麥馬等九種果報(不能「即滅定業」);而度「無緣」之人如潤無根之草,徒勞無功(不能「化導無緣」);佛雖有「度盡眾生」之誓,人亦有「冥頑不信」之心……(不能「盡眾生界」)。看似有些缺憾,無可奈何。但這是從世間觀點、娑婆因緣而說;若換個眼光(心量),或不至於絕望。元珪禪師總結云「定業亦不牢久,無緣亦是一期,眾生界本無增減」,不牢、不久、不增減,則無「不可能」之事。一切法空無自性,故無主,若於一切法的虛生幻滅,順其自然而無心,任運而行,隨緣而止,無造作、亦無執著,如是無心而通達,如漏盡通,超越一切有漏之神通。元珪禪師的回答,不在於討論佛是否「萬能」,而是告誡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也就是深信因果、警惕無常,堅固道心,親近善士,發菩提心,遵行佛教,在生活中實踐菩薩道,才能與佛菩薩深結法緣。
佛法的重點不在於無所不能的神力,而是無上正覺的智慧,佛菩薩依此而出輪迴、證佛果;亦以此教導眾生斷煩惱、了生死、證菩提;佛雖有無上智慧、無量神通,但不能即令眾生迅速成佛。佛於一切法的全知、全能,不等於世間幻想的權柄與萬能,佛只能觀機逗教讓眾生勤修三學六度以改變自我的命運。佛如日光,普照大地,眾生所受,千差萬別。釋尊出現至今二千五百餘年,世界上仍多數人不知其名、未聞其法,因此不得其相應的利益。這看似諸佛智慧神通的「不能」,實乃眾生煩惱業報的「不幸」。
不可「改、賜、說、度」,乃依世俗諦、現象界,偏於一邊,不得中道。
1.雖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但「定業亦不牢久」。
一切作業,有輕有重,輕重二業,復各有二:一者決定,二者不決定。……非一切業悉定得果。雖不定得,亦非不得。
業有二種,定以不定。定業有二:一者報定,二者時定。或有報定,而時不定,緣合則受。或三時受,所謂現受、生受、後受。……智者善根深固難動,是故能令重業為輕。愚癡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輕業而作重報。以是義故,一切諸業,不名決定。
若言諸業有定、不定,定者現報、生報、後報。不定者,緣合則受,不合不受。以是義故,應有梵行、解脫、涅槃,當知是人真我弟子。……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以是義故,有修習道。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報受。………智者善業多故,重則輕受,愚者善業少故,輕則重受。
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梵行解脫。以不定故,則修梵行及解脫果。……一切聖人所以修道,為壞定業,得輕報故。
智慧之人亦復如是,常思惟言:「我善力多,惡業羸弱,我能發露懺悔,除罪惡業,能修智慧。智慧力多,無明力少。」如是念已,親近善友,修習正見,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見有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臥具、病藥花香而供養之,讚歎尊重,所至到處稱說其善,不訟其短。供養三寶,敬信方等大涅槃經,如來常恒無有變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獄重報,現世輕受。……以是義故,非一切業悉有定果,亦非一切眾生定受。
善、惡之業所招感之果報有定與不定之別,決定受異熟果者為定業,受果不定者為不定業。由三因緣而成者為重業:(1)意樂,造業之動機為強烈之煩惱;或以善心深思惟者。(2)加行,行為無間斷而鄭重造作者。(3)功德田,造業之對象為有恩之父母、有功德之佛法僧等。又有(1)異熟定,果定而時不定。(2)時分定,時定而果不定。(3)俱定,果、時皆定。(4)俱不定,果、時皆不定。果、時「俱定」為定業,其他為不定業。時之定者有三:順現法(今生)受、順次生(來世)受、順後次(第二世以後)受。
《優婆塞戒經》〈業品〉云:「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若以上五種心去造作,就是定業;否則是不定。定業是主動決定我們受來生或今生的異熟果。不定業則須有其他的業來激發,是被動的業[4]。但是,儲存在藏識中的惡業種子,死前還有機會轉變。如發露懺悔,廣植善因,或可改變未來惡果。
《優婆塞戒經》:「若果報定,應後受者,是業可轉現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為輕,輕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定業,是後世受報,若有善行及智慧的因緣力,或可轉為不定業,於今生受報,則重罪只得輕報。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窺基大師《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順現受,時定報不定、報定時不定,為二。……若無間業,定順生受,不可轉者;三界善業,非想最勝,亦應無越得聖道者,彼既可轉,此亦應然。今大乘中業信,同彼阿闍世王五逆之業,既懺悔已,絕不受果,則是生報可轉滅義,時、報俱不定也。鴦掘摩羅轉地獄業,於人中受,報定時不定,義亦同之。故決擇云:依未解脫者,建立定業。……解脫身中諸業,皆名不定業故。」擧阿闍世王為例,雖造作了五逆重罪,但在佛前真心懺悔,並奉行佛陀的教導,就沒受無間地獄的惡果:「今大乘中,業信同彼阿闍世王五逆之業,既懺悔已,絕不受果,則是生報可轉滅義,時報俱不定也;鴦掘摩羅,轉地獄業於人中受,報定時不定,義亦同之。」。
佛雖有無邊的智慧,能證知一切相無自性空,而成就無上菩提,了知宇宙過去未來的真相;卻不能無端、一時就扭轉定業之報;然而,一切善惡業乃因緣作,所謂「罪性本空唯心造」,無固定、非必然,可由懺悔、持咒之力或止觀、悟道之智去改變、解脫,不至於永遠受困於果報。業乃「造作」,眾生起心動念,對應於外境與煩惱,而做種種身口意行,不只感召未來的果報,也儲存為業種子。定業受報的時節及輕重已決定,釋尊成佛之後,仍示受金槍、馬麥九報[5],曉諭世人「定業」有報之理;一般人也懂「自作自受,無人替代」,以及「神通不敵業力」;然而,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人,亦知「業力不勝願力」,常懺悔、發大願、依教奉行,則可能「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重業轉輕報。
《陀羅尼集經》卷第六〈地藏王菩薩滅定業真言〉,(地藏菩薩法身咒);地藏菩薩有救度「地獄及三惡道一切罪苦眾生」的大願,若定業不能滅,佛菩薩就不能廣度眾生。藕益大師對於此咒特别重視,有〈補總持滅定業真言疏〉:
敬禮慈尊地藏王,神呪善能滅定業。普救無邊五濁苦,紹隆三寶種不斷。智旭與法界眾生,迷本淨心,已造定業。無明所覆,不自覺知。故於今日,同嬰苦報,遠隔正法,遭遇魔邪。……果豈他尤,因原自造。唯捫心內悔,悲仰求哀。恭念「地藏大士」,無上醫王,滅業真言。無邊神力,定能拔三障苦,施三德樂。
2.雖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但「無緣亦謂一期」。
佛雖能知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的習性及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事相之因緣,卻不能度化當前無緣(未熟)之人;然而,無緣或只是一期(今生),若能懺悔向善,回頭歸命,就可能與三寶有緣。障深垢重的人,雖在佛前,仍不見不聞。
《大智度論》卷9:佛與阿難入舍衛城乞食,是時有一貧老母立在道頭。阿難白佛:「此人可愍,佛應當度。」佛語阿難:「是人無因緣。」阿難言:「佛往近之,此人見佛相好光明,發歡喜心,為作因緣。」佛往近之,迴身背佛;佛從四邊往,便四向背佛,仰面上向;佛從上來,低頭下向;佛從地出,兩手覆眼不肯視佛。佛語阿難:「復欲作何因緣?」有如是人無度因緣,不得見佛。以是故佛言:「佛難得值,如優曇波羅樹華。」譬如水雨雖多,處處易得,餓鬼常渴,不能得飲。[6]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諸佛菩薩盡力去度,度多度少,就是因緣;未度的先下種,總有成熟可度之時。有緣無緣是暫時、相對的,佛菩薩有無量的壽命、光明與方便,任運無功用的發出訊息,總有一天等到你、照到你。「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絕無戲言,「不是不度,時節未至」。佛度有緣人,在佛眼中,眾生「皆有佛性」、皆能(終必)成佛,故可說「皆與佛有緣」,毫無例外,「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由於對現象界(陰界入)的妄想執著,於佛法不能啟信、發慧,這是狹義的「與佛無緣」。天台智者大師《觀音玄義》云:「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闡提既不斷性善,以不達故,還為善所染,修善得起,廣治諸惡。佛雖不斷性惡,而能達於惡,以達惡故,於惡自在,故不為惡所染。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復惡,以自在故,廣用諸惡法門,化度眾生,終日用之,終日不染。」也就是說,佛斷盡了修惡,而性惡雖在,不被染卓,可自在的於三惡道教化眾生;眾生乃至一闡提雖長劫輪迴於六道而廣造諸惡,然不斷性善,遇緣則得發善。
佛的全知、全能不等於神教的「萬能上帝」、「萬王之王」,佛不能改變眾生的業力,只能教眾生行善止惡,改變其命運。釋尊遊化所及之處,仍有許多人(見或不見),皆不認識佛是誰,更何況其餘地區的眾生,多生不聞佛名、不知佛法,所謂「八難」[7],而學佛人誤犯「十重戒」的果報,如《梵網經菩薩戒本》云:「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三世諸佛因地行菩薩道之時,發願度脫一切眾生;但諸佛已成佛,還有無量的眾生未聞佛法。以佛的全知,十法界一切眾生的三世因果及因緣關係,任何一個時、空點上,都知全體的一切,
印順《佛法概論》佛的相對性與絕對性:佛在智證空寂的正覺中,沒有彼此差別,是徹底的;三德的平衡開發,是完善的。本著這樣徹底而完善的正覺,適應當時、當地、當機,無不恰到好處,…….佛陀出現於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他的知識、能力、存在,必是適應而到達恰好的。佛陀的絕對性,即在這相對性中完成!因此,佛不必於一切無益於自、他之事,故炫其全知全能,以宣示其於「國土、人民」的無上權柄,令眾生敬畏、臣伏。但一切眾生各種粗、細之苦惱業種及解脫因緣,佛皆能知其所以,亦能教其轉化。
佛性即「本覺」,但為無明所覆而「不覺」,若得度之因緣(信進念定慧五根)成熟,或得佛菩薩指點而經後天之修習,次第斷破無始來之迷惑,啟發先天之心源,名為「始覺」,由此進修而不退,經「相似覺(聲聞、緣覺二乘之人,及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等三賢位之菩薩)、隨分覺(初地以上至第九地)」而至「究竟覺」(十地菩薩,完成因行,以相應於一念之慧,覺知心之本初,並遠離微細之念而徹見心性),由是而成佛,是為始本不二、絕對平等之「大覺」。
所謂「有緣人」是於佛法聞,思,修,機緣成熟的人。「佛度有緣人」似乎給佛教定了格;甚至以此為戒口而怠慢於助人。……這三種「不能」是對應身佛一期生死的限制,若就報身佛與法身佛,則佛性遍於眾生,無所不能;佛身通於法界,何有不度?眾生雖無邊,佛願也無盡,諸佛菩薩是為眾生而修行成佛,若有一眾生未得度,則菩薩不取正覺,諸佛不住涅槃:「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眾生與佛是相互成就,表相之有緣無緣、有信無信,只是暫時、假名,佛心不思議,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平等一體的攝受,亦無眾生多少、時劫長短的分別。蕅益《妙法蓮華經.玄義.節要》卷下「跡門十妙」之第九「眷屬」妙:
無說則已,說必被緣,緣即受道人也,已受道故,即成眷屬。……受戒之時,說此戒法,授於前人,前人聽聞,即得發戒,師弟所由生也。禪亦如是,授安心法,如教修行,即得發定,是為我師,我是弟子。慧亦如是,說諸法門,轉入人心,由法成親,親故信,信故順,是名眷屬也。……眷屬五種:一理性眷屬,二業生眷屬,三願生眷屬,四神通生眷屬,五應生眷屬。
一理性眷屬者,眾生如.佛如,一如無二如,理性相關,任運是子,故云,「眾聖中尊,世間之父,一切眾生.皆是吾子」,不關結緣不結緣也。
二業生眷屬者,昔以方便,結藏等四緣,若信若謗,因倒因起,雖復得度未度,皆是眷屬。今三藏佛,於分段國,出家成道,其未度者,來牽分段,為親.為中.為怨,三類受道,得出生死。
三願生眷屬者,先世結緣,雖未斷苦,願生內眷屬中,或怨家等,因之得道。
四神通眷屬者,若先世值佛,發真見諦,生猶未盡,或在上界,或在他方,今佛於分段作佛,或以願力,或以通力,來生下界,為親為中為怨,輔佛行化,斷餘殘惑而出三界。願、通云何異?約自報力名神通,約教名誓願;神通生者,本受報處,猶有報身,以身通力,分形來此;若願生者,報處無身,願力下生耳。
五應生眷屬者,無明先破,已得法身之本,能起應入生死,其意有三:一為熟他,二為自熟,三為本緣。
這五種乃同時聞佛說法而所解不同的佛弟子,幾乎括盡了一切與佛有緣的眾生,皆為佛之法眷,依佛所教,次第進修而證果,未來皆得成佛。無始劫來,我與(十法界)一切有情[8]互為父母.兄弟.師生.朋友,乃至怨親債主,當然也與十方三世諸佛(眾生修行成佛)有或深或淺.或遠或近的關係,也就是或多或少與諸佛有緣。其次,「感應」妙、「神通」妙、「說法」妙,也是為了度化眾生而施設不同的方便。說法妙之「對緣同異」云:「緣即眾生,皆有十界根性,熟者先感,佛知成熟未成熟者,應不失時。若眾生解脫緣未熟,不可全棄,對此機緣,止作人天乘說,不作修多羅等名。」而對小乘、菩薩及藏.通.別.圓的不同根機,分別以十二部經而說之。「或為國師.道士.儒宗.父母兄弟,乃至猴猿鹿馬,同事利益,不可稱說。」
無緣、不能度(化導),似乎將「緣與度」的責任推給眾生,這或不相應於佛菩薩的慈悲與智慧—「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菩提心及「法門無量誓願學、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菩薩行,乃至究竟成佛之後,必然以眾生為念而觀察、施設各種因緣,調熟眾生的根機而攝受之、度化之。《法華經.方便品》云:
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3.雖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但「眾生界本無增減」。
《佛說不增不減經》:
(舍利弗問)一切眾生從無始世來,周旋六道,往來三界,於四生中,輪迴生死,受苦無窮 。…… (佛答)大邪見者,所謂見眾生界增,見眾生界減。……愚癡凡夫,不如實知一法界故,不如實見一法界故,起邪見心,謂眾生界增,眾生界減。……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常恆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淨法界等異名,以是義故,我依彼法説名眾生。……於此真實如不異不差法中,畢竟不起極惡、不善二種邪見.何以故.以如實見故。所謂減見增見,…….此二邪見,諸佛如來畢竟遠離,諸佛如來之所呵責。
諸佛說法教化,各度無量恆河沙眾生,皆入涅槃,於眾生界亦不增不減。何以故?眾生定相不可得故,是故眾生界不增不減。……若諸眾生,悉空相者,亦無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眾生而為說法。何以故?我說法中,無有一法當可得故。
《僧伽吒經》卷二:
如來晝夜,多度生死眾生,眾生界不減不增。……大德世尊,日夜常度無量眾生,然諸眾生猶不可盡。
「眾生界即法身、如來藏」,由於眾生皆有如來藏,「眾生界」即法界,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法身為煩惱所纏、往來於生死海時,名之為眾生。厭世間苦而修菩提行時,名之為菩薩。離一切煩惱、住彼岸清淨法中時,名之為如來。一切諸法空相,「眾生定相不可得」,不見諸法有生有滅,故不增不減。眾生之所以輪迴六道,乃因生命是永存的,不生不滅。眾生與諸佛菩薩皆有三種身,「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眾生的業報身雖有生死,法身(第八識如來藏)則不生不滅。依「如來藏」而説眾生、菩薩、如來平等無二。佛能度無量的眾生成佛,卻似乎不能度盡全部(眾生雖無邊,仍願度化之)。眾生能否得度,究其因緣還在己,聞法後的自修、自證、自悟、自度。《地藏經》中說,地藏菩薩度化無量眾生,文殊師利菩薩以天眼都難以測量。《地藏經》第八品,
閻君問佛:「我觀地藏菩薩在六道中,百千方便,而度罪苦眾生,不辭疲倦。是大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神通之事,然諸眾生獲脫罪報,未久之間,又墮惡道。是地藏菩薩,既有如是不可思議神力,云何眾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脫。」佛告閻羅天子:「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服。是大菩薩,於百千劫,頭頭救拔如是眾生,早令解脫。是罪報人,乃至墮大惡趣,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而遣悟宿世之事。自是閻浮提眾生,結惡習重,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
地藏菩薩曾發大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然而,眾生似乎永遠度不盡? 關鍵在「心性」剛強而難調,「業習」深重而屢犯。佛菩薩雖有大智慧、大神通,其奈「眾生本如是」何? 元魏菩提流支/譯《深密解脫經》卷四<聖 者觀世自在菩薩問品>之二:
若諸菩薩,一切資財,隨心所用,不可窮盡。菩薩復有大悲愍心,何故世間貧窮眾生,受種種苦?
佛言,……此諸眾生,自業罪過,菩薩大悲,常欲與諸一切眾生,無盡富樂,常懷憐愍,堅固不動。……而諸眾生,受貧窮苦,如彼餓鬼,自作惡業,有如是報,非菩薩過。
或云:「過去諸佛,數過恆沙,應已度盡一切眾生,為何我等至今,仍流轉生死?」有人引《六祖壇經》:「所謂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儘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而說:諸佛菩薩只能指點方向與途徑,引導眾生依教奉行,路仍須要自己走,「迷時自度,悟了自度」。雖然,眾生數量不增不減,而十方三世成佛有增無減,所能度化而不退轉者也越來越多。這是凡夫心中的數學計算,在佛眼中,眾生界既無增滅,度眾亦無盡不盡也;亦如《金剛經》云: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更無一人能主有法,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心。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
一切有為法皆是依因托緣(依心為因,托事為緣)而生起,似有如幻而無自性,無人能主宰(五陰身心之人亦是因緣所生),如商那和修付法偈:「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9]釋尊宣說的是法爾如是的事理,如其本然的呈現而不須造作與神通。《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四: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於一切法得平等智,能觀一切眾生心行,一切染淨皆如實知,於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佛一切智,咸不失念。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無功用心,通達一切法,無心意識,常在寂靜三昧之中,不捨三昧教化眾生,施作佛事無有休息,於諸佛法得無礙智,心無染著。……譬如化佛更化作佛,彼所化者,無心意識,無身、身業,無口、口業,無心、心業,而能施作一切佛事利益眾生。
佛以無心通逹一切法,而以一音演說之故,法法皆心,說說皆法,半字滿字,有離有解,有假名字而無一物,四句百句,千萬億句,迺至不可說那由他句,其字有盡而義無窮。……譬菩提心為一大鏡,而山河大地一切衆生草木根牙之類,皆清淨本然中所現物,故隨取隨用,而其取其用,皆不外吾鏡中,則其能以無心通達,而一音演說,字有盡而義無窮,能言之類,無以加,豈不以此哉!
所謂「神通度俗人,智慧度學人」,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神通,何況諸佛?
《大方廣佛華嚴經》: 1.憶念宿命方便智通2.天耳無礙方便智通3.知他眾生不思議心行方便智通4.天眼觀察無有障礙方便智通5.隨眾生心現不思議大神通力方便智通6.一身普現無量世界方便智通7.一念遍入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方便智通8.出生無量莊嚴具,莊嚴不思議世界方便智通9.示現不可說變化身方便智通10.隨不思議眾生心,於不可說世界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方便智通
然而,佛菩薩示現神通是為了: 一者引諸眾生入佛聖教。二者惠施無量 受苦眾生,眾多品類利益安樂。神通是方便,不得已為之,又恐眾生貪著,因此,度眾仍以智慧之說法為主,令眾生徹了諸法實相而斷惑消業離苦,這才是如法不退的度眾生也。
[1] 網路上登錄的日期,最早可能是2014-06-19 (百度) <聽說過佛有三不度嗎?> 2017-09-13又有人問〈經常看到說佛有三不度,請問出自哪部經書〉,其後有2018-07-29 <由(仙居縣三井寺)廣祥法師 發表于美文>……目前仍無明確的答案。 [2]中嶽嵩山,包括太室山和少室山,因其鄰近黃河、洛水,武則天加封洛水之神,又封嵩山為神岳,山神為中天王。位於中原,鄰近中原眾多的古都,故在五嶽中地位較高,為五嶽中始封五帝者,得歷代統治者尊崇。《中嶽嵩山太室石聞銘》載:「嵩高神君,岱氣最純。春生萬物,膚寸起雲。並天四海,莫不蒙思。聖朝肅敬,眾庶所尊。」又稱中嶽嵩山中天崇聖大帝,五行屬土,以土配天,地位極高。 [3]守成法師〈佛教典故-河神受戒〉:神有三種,一是天神;如諸天神將,擁護佛法,守衛道場之護法神等。二是人神;如精忠烈士,孝子貞女,生而為英,死而為靈,所以人民尊之為神也。三是鬼神;如名山大川、嶽瀆城隍,土地等神。 [4]淨界法師〈「定業」與「不定業」> [5]孫陀利女惡言瞋罵。旃遮女譏嫌清淨。提婆推石害佛。木椿傷足。釋迦族被滅,頭痛三日。食用馬麥。背脊疼痛。苦行六年。空缽而返。 [6]網路上流傳的「阿難化緣(取瓜或取水)」故事,與「往世結緣」有關,但不知其「經論」之出處。有人說「結緣」云『十八勝緣』:1你我相逢即有緣。2善緣惡緣總是緣。3面帶笑容結人緣。4弘宗演教度眾緣。5布施歡喜種善緣。6未成佛道先結緣。7你對我錯相惜緣。8無緣結緣增上緣。9行持六度菩薩緣。10損我逆我消孽緣。11不結人緣無人緣。12生老病死了塵緣。13一心念佛淨土緣。14果報好壞皆因緣。15轉凡入聖殊勝緣。16慈悲喜捨行佛緣。17明心見性結聖緣。18創造成佛證空緣(其中1.3.5.7.10.12.14.16與星雲法師<生活的佛教-緣>相同)。『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不僅要『惜緣』,且要轉『惡緣(損我逆我)』成『善緣(消孽緣)』,或結『淨土緣』求生西方、結『殊勝緣』轉凡入聖、結『佛緣』慈悲喜捨、結『聖緣』明心見性、結『空緣』創造成佛,化『阻力』成『助力』。也就是以『四攝法』與眾生結緣。 [7] 《增壹阿含經》卷36<八難品> [8]聖嚴法師《禪的智慧》:靈界的有情眾生,這包括了人界和天界的鬼神,以及淨土宗的聖人、諸佛、菩薩。…….(開悟的)有情眾生,具備有情眾生所有的作用。…….諸佛也是有情眾生。又,如來在「六十二種有情」之數。或說,諸佛非有情(眾生)非不有情(眾生)。 [9]釋生如<祖師開示直解>西天二十八祖傳法偈:諸彿諸祖所傳的真如法,不是世間法,沒有世間法相,不是世間七識心,沒有七識心的法相。真如無心於世間六塵,不分別六塵,不住六塵,不在六塵相上分別,而自心又空無一相,不具五蘊法,不具十八界法,不具四聖諦法,不具十二因緣法,不具六度法,空無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