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慶22.6.27)
友人小魚作「瓜蒂印[1]」一枚,Line圖給我享賞:「這個六邊形,可刻頭尾四肢,2007年作。昨天在雅虎被朋友以28,000標到。」我卻只能望文生義而回覆云:「瓜熟蒂落印壞文成」,蓋念佛人「一心常在淨土,三句不離名號[2]」也:
北涼.曇無讖(385~433年)譯《大般涅槃經》卷29:「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而是蠟印,不變在泥。文非泥出,不餘處來,以印因緣而生是文。現在陰滅,中陰陰生,是現在陰,終不變為中陰五陰。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不從餘來;因現陰故,生中陰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名雖無差,而時節各異。……中陰滅壞,生後五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十二因緣相續循環之理。印壞喻死,文成譬生,死生同時之義,有情之輪迴,現在五蘊雖滅,生出「中有」;如印壞而文成。《摩訶止觀.九》:「過去無明業是蠟,現在父母精血是泥。過去業不住,故名印壞;現在托識,名色具足。故名文成。」
淨土宗以其為念佛往生之喻,蠟印喻十念相續,印泥喻積習成性,印壞喻色身之斷滅,文成喻往生於淨土。唐.道綽法師(562~645年)《安樂集》卷上:「譬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此命斷時,即是生安樂國時。一入正定聚,更何所憂。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預剋念也!」明末.蕅益大師(1599~1655年)《阿彌陀經要解》:「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承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圓瑛法師云:念佛人臨終往生,則淨土「文」成,娑婆「印」壞,在於一念。又雪盧老人云:「文成印壞」喻感應道交,你念佛而感應,就是往生了;念佛時,就在虛空刻了佛印。念佛是嘴往外念,肉體沒了,生前所念的佛都印在虛空中。《十六觀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極樂世界的佛,得由你心造。太虛空是咱本性,念佛則本性成極樂,成了阿彌陀佛。
佛門對聯:29.致哀追悼[3]
一代宗師示寂,安詳捨報,撒手西歸,噩耗傳來,群倫哀悼,萬籟聲悽;鶴林含悲,四眾失怙。今世化緣已盡,功行圓滿示無常,乘願往生蓮邦,上品上生,華開見佛。娑婆界內遽喪良師,眾生福薄痛失皈依,哀悼人天眼滅,般若舟沉;江河乾涸,大地陷崩。
高僧大德風範猶存,肉身雖化,法身常在。唯願不捨大悲,不棄眾苦有情,倒駕慈航,乘願再來;不違本誓,還入娑婆,教化眾生,廣度迷情,同出苦海,共證菩提。
一代宗師歸去;千秋法乳長留。輓台灣法鼓山聖嚴法師。近代淨慧法師撰。
人天眼滅;淨土心生。近代觀世心撰。
入此門寸絲不掛,說什本來面目;到這裡五蘊皆空,權名清淨法身。江西永修真如禪寺海會塔有此聯。
十載住天童,恒以詩歌傳密印;一朝生佛國,永隨觀勢證圓通。《印光大師全集‧冊二》。
幻夢幾何,門外白雲生復滅;禪心無住,峰頭明月去還來。輓靈聯。《禪林疏語考證‧卷四》。
心契真常,普為怨親修聖道;身償業債,渾忘人我歸蓮邦。輓孫傳芳。《印光大師全集‧冊二》。
日輪西去,了知娑婆光陰有限;淨土歸來,始信極樂壽命無窮。台灣高雄市阿蓮靜修寺大殿瓜熟蒂落,正念分明,不染一塵歸淨土;印壞文成,西方接引,高登九品見彌陀。摘自《了然法師法彙》。
示苦染沈痾,乘願往生極樂國;暮年哭法弟,失聲痛喚奈何天。輓定西法師。《倓虛大師精華錄》。
何必三祗修福慧,彌陀接引蓮池客;只須六字出乾坤,眾生心歸極樂邦。輓四川樂至報國寺昌臻法師。
宏闡淨宗,惟師為最;高登蓮品,與佛是親。輓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全集‧冊五》。
承先啟後,祖道重光,不愧此生登淨土;子孝孫賢,門庭有托,應無遺憾往西方。澳門菩提園有此聯。
教觀並運,絕似憨山再世;禪淨雙修,恍如延壽重生。輓虛雲禪師。《虛雲老和尚年譜法彙》。
淨土淨心唯一法;靈山靈骨合千秋。輓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全集‧冊五》。
善果修成皈淨土;慧根具足返蓮池。星雲法師撰。
悲心廣大,淨土不居,特來塵世,普度眾生離苦海;誓願宏深,慈航倒駕,指導迷津,接引佛子證菩提。輓圓瑛法師。《倓虛大師精華錄》。
圓成道業西歸去;果結善緣乘願來。輓休士頓華嚴蓮社圓果法師。近代觀世心撰。
圓滿菩提,常光現處幻緣滅;莊嚴淨土,本有徹時真智生。《印光大師全集‧冊二》。
極樂國中添大士;娑婆界內失良師。輓印光大師。近代柴鵬飛撰,參閱《印光大師全集‧冊五》。
德長年高,聞道安詳西去;功成身退,還希乘願再來。輓江蘇蘇州戒幢律寺明開法師。茗山法師撰。
樂土歸來得解脫;蓮池回返證菩提。星雲法師撰。
[1] 高師之<瓜蒂印說>:南瓜蒂本為棄物,一旦入我手,略施雕琢,即可成印。尤可喜者,瓜蒂印可媲美石印而竟能得之金石味。金石味之外,愈加有木味,有泥味,有竹根味,總之有瓜蒂味。 [2] 淨土聯語:念念不忘淨土 心心不離彌陀 [3]若逢追思讚頌法會,一般流程有宣說封棺法語、起龕、傳供、恭讀祭文、宣說荼毘法語、荼毘(火化)、奉安入塔,儀式隆重莊嚴,會場中屢見輓聯、香奠、花圈和花籃。各界人士前來致哀,於靈前祭拜致敬時,應滿懷至誠拈香,一心念佛迴向。近代印光大師指出:自佛法東來,僧皆火化,而唐宋崇信佛法之高人達士,每用此法。以佛法重神識,唯恐耽著身軀,不得解脫。焚之,則知此不是我,而不復耽著。又為誦經念佛,期證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