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餘力,則以學解[1](象山慶23.10.1)
--解以助行,行起解絕,解行相應,如目與足。
宗派的成立及發展,要以獨特的「根機」相應之「教理」詮釋為重心—這不僅是「行持」「果益」的依據,也是獨立存在,易於辨認的保證;有助於宗派的共識與認同,凝聚向心力,而不至於散漫分化。教理的研討、深入,理明則信深,信真則行篤[2],不被異學異解所動搖;不必怕聞法、讀書,本宗的教理雖深廣(而行持甚簡易),但都是為我輩愚鈍凡夫所宣講,若有念佛、有信受,並願多聞知、多了解,就能與佛感應而蒙佛加被,由多聞熏習而啟動本有的佛性(本覺)之光明,就能逐漸理解佛菩薩祖師所開示的淨土教義,而這一切也是他力攝受的過程與成果,我們只須在邊作務、邊念佛中開放心靈,讓佛光照射、引導(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必能心開意解,乃至通達無礙;最不要的是自卑自棄、畫地自限(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或可調整心態云「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然後在日常念佛中「行有餘力,則以學解」;須知,佛之「大願業力」都是為了十方眾生:「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大願(五劫思惟之本願)為我而發,大行(兆載永劫之萬行)為我而修,大力(名號無上功德力、光明無礙攝取力)為我而成。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菩薩為了上求下化,就得無所不能,故須無所不學,而我們為了念佛報恩,就得自信教人信,故須聞熏教理。若自覺今生「心愚腦鈍」,不善於法義觀念的思惟、整理、統合、領解,或乃宿世這方面用心較少,累積的相關種子也不多,既如此,就從現在開始接觸、熏習,在我們這個宗派環境中多聽多熏,久而成習,就越來越明了、越歡喜、越好學、越深入,乃至於視為必然、理所當然。這看似「從無到有」的過程,只是內因外緣的熏習[3]成熟而已,就如學一種新專業或新技藝,也是從生到熟,從熟生巧。若我們學開車、學插花,要聽很多課、看很多書才入門、才精通;那麼,學「念佛往生」的大事,由安心-起行而作業(恭敬、無間、無餘的長時修[4]),也須有心有願,加上一些時間、一些腦力,其他的就可放任彌陀的攝取、環境的熏習,自然而然的成就,懂多懂少亦無妨。
淨土門的特色是「國土淨則心淨」--在清淨的環境中改變我們的內心--釋尊宣講的淨土三經,以「指方立相,觀像稱名」之異方便,令眾生以念佛心,生極樂國,到彼見佛聞法,加持成佛。就這樣借佛力轉我心,法爾自然成;不須靠自力「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長劫在「進一步,退兩步」中苦行、掙扎,卻悟不了「真如實相」,而隨時有退墮之危。
因此,釋尊除了宣說「聖道門」諸經與諸行,以教化「利根大心」的菩薩之外;更指示了一個易行易往的西方淨土,以便於末法「劣根造罪」之眾生,皆得彌陀本願的救度而往生成佛;而如此功能特異的環境,必然是超勝於其他的諸佛國土,即如法藏比丘與韋提希夫人的「捨通,取別」: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時彼比丘……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觀經》發起序—
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又《大經》四十八願,第1、2願從其國中「無三惡道」為始,29願「受讀經法,諷誦持說,得辯才智慧」,32願「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46願「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觀經》十三定觀,先觀「依報」:地想.寶樹.寶池.寶樓.華座……。這些淨土依報的描述,最後總結於《小經》極樂國土的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及「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絕佳的淨心修行之環境,且全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是因地「本願力」所成就的果地「威神力」之「不虛作住持」功德,往生彼國,即得無邊佛力之加持「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由環境的熏習來改變(淨化)身心,既自然又省力,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遷,近朱者赤」,亦即「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今日,我們雖仍在娑婆生活受報,但因信願念佛之平生業成,已是身在娑婆心淨土,不斷煩惱得涅槃,而宗派道場所布置的環境,適合我們在其中開懷念佛、熏習教理,等於是西方淨土的雛型或預科,因此,可來此聞熏各種法義的宣講與分享。
光淨居士說(取意) :學習淨土教理,阿彌陀佛的慈悲才能流入我們心中,關係了個人及眾生的法身慧命,乃至彌陀生命之所繫;也是淨土宗長久發展的基礎。有七個理由來熏學「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1.等於阿彌陀佛親自宣說。2.有楷定古今的作用。3.是淨土正宗的傳承。4.是淨土教的集大成。5.是淨土宗的創立及百代依行的標準。5.契合末法眾生的根機。7.依止奉行「眾生稱念,必定往生」之確定性[5]。
以上,僅供念佛人參考。南無阿彌陀佛
[1]善導師《觀經疏》:「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2]《中庸》第20:「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3] <「內因、外緣」的熏習力>
[5] <學習淨土教理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