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本要素——求「覺悟」的堅定誓願。
念佛人一心稱名求生淨土,似乎有一種「楖栗橫擔不顧人,直入千峰萬峰去」的孤絕,其菩薩性在哪裡? 若論其初發心,一樣是學佛求覺悟,成佛度眾生,只是,因為自覺愚惡,在此末法娑婆過生活,只可能煩惱所牽而造業受苦,傷己害人;卻無足夠的智力與堅強的意志,在戒定慧上熏修精進,只恐舊業未了又造新殃,來生就更淪墮更深了。無可奈何,只能信受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一門深入,專心念佛,命終往生極樂,見佛聞法而速成佛果,再回向三界六道,普度一切有緣。看似自利為先,利他在後,卻不違背菩提心與菩薩行,自覺覺他的心行是一樣的,只次序上依「誠實的自知」與「真實的他力」而做此抉擇,不僅在修行成就上更易行、速成有保障,且自始至終乘佛本願、蒙佛功德而同享無量壽與光,其未來世化眾度生的智慧與能力,更是永恆無盡、自在無礙。這是「機法二信」的情不得已而法不思議,雖凡智一時不易懂,卻可仰信到底而安心,即所謂「還愚癡,生極樂」,癡直之人而有至誠之心也。
有人說[1]:往生淨業的關鍵在拂去「自力之機功」,摒除「小我」之執取多念佛多功德,,而完全臣服於阿彌陀佛的本願,生起清淨信心,讓彌陀名號的「法體」運作;也就是是佛的「他力」加持於念佛人身上的成就,末法眾生應捨棄「自力」,全靠彌陀之力,才能生起真實信心。捨離我執之當下一念(淨心)生起,得入不退轉之正定聚,現世成就往生淨業,命終往生極樂國。源信(橫川)法語:
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任憑必往生,念佛雖倦,功德大故,稱念定來迎。……乘蓮臺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存覺《淨土真要鈔》:
三毒之煩惱雖然屢起,真實之信心,亦不為彼所障;顛倒之妄念雖常不絕,然更不招未來之惡報。這來自他(佛)力的真實信心。
也可說個人內在的「佛性」轉化小我自力為諸佛的大悲,完全的臣服、皈依於「佛性」與「佛德」的凡佛相感應,自然任運的完成修行。或說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眾生的因地「佛性」具備、含攝了諸佛「法身」的果德智海。念佛人從彌陀的悲願,信解於凡夫與佛不二,發願生心而得「信入」, 讓彌陀的「果德智海」貫徹於凡夫的「佛性因地」,仗佛大悲願力而生淨土,頓悟成佛,乘願再來。「念佛」是在稱念佛名中,對彌陀之悲智莊嚴的仰望、憶念,而受感發與加持。《往生禮讚》:
又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回入生死,教化眾生,徹窮後際,心無厭足,乃至成佛。
若無神通,則不能自在的教(善)化(惡)眾生,故應先往生淨土,薰習阿彌陀佛的內外功德,速得六通,再回來娑婆度眾生。這是說極樂菩薩,仗佛本願,借力使力,充實圓滿,於自利、利他,都不須個人用功,即可任運成就。如《往生論》第五門(園林遊戲地):
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
這是「還相」回向的普賢大悲之行,曇鸞註云:
菩薩度眾生,譬如獅子搏鹿,所為不難,如似遊戲。……於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無鼓者,而音曲自然。
或弘一大師遺言:
等我生西方以後,乘願再來,一切度生事,都可完滿成就。
這不是一般人的有感而發,而是久學而深知淨土門的玄義:此生唯一的任務是「念佛滅罪,往生成佛」,如此的自利是憑佛慈力,而斷除個人無始劫來的業報輪迴,其利甚大難思議,且不可再拖延的。至於對一切冤親眾生的利他之行,也須借佛之功德(智慧、神通)以莊嚴自身,乃得圓滿成辦。這一切「往生」與「度眾」的業事,的確是至今常沒常流轉的凡夫所做不到,乃至不能想像的;雖說念佛人要有「自信教人信」的報恩之行,但此生的殘命餘年,能做的有限,只能隨緣,不可強求或自大。其眼光與心量要放在往生之後的倒駕慈航。這才是淨土門的後發而先至的菩提心與菩薩行,如《往生論註》云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
[1] 陳玉璽<禪宗靠「自力」淨土宗靠「他力」之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