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自覺or人云亦云(象山慶25.4.14)
翻閱佛經,拜見如下經文之際,內心感戴而歡喜,學佛人本當如此奉行,雖一時不能成就,但隨緣隨分去做,也可熏習第八識,深值諸佛緣與善淨種。
《大寶積經》卷111: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何者為八?一者 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者勸化眾生令歸三寶,三者安置一切於菩提心,四者梵行無染,五者造立佛像置蓮花座,六者憂惱眾生令除憂惱,七者於貢高人常自謙下,八者不惱他人。……1.假令苦逼身,終不說他過,2.常稱歎三寶,化生諸佛前。3.勸發菩提心,令求一切智,4.常修於梵行,化生諸佛前。5.黃金嚴佛像,坐寶蓮花座,6.除眾生憂惱,化生諸佛前。7.於彼憍慢人,謙卑如弟子,8.不令他生惱,化生諸佛前。
《維摩詰經.香積佛品》:「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何 等為八?1.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2.等心眾生,謙下無礙;3.於諸菩薩,視之如佛;4.所未聞經,聞之不疑;5.不與聲聞而相違背;6.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7.常省己過,不訟彼短;8.恆以一心求諸功德。
對於久習淨土門而「一心稱佛名」的念佛人而言,對以上的開示,可能直接歸於聖道門雜行,而擱置之,不讀不思不行。
1.聖道門人視為理所當然而勉勵進修,若遇困難或有懈怠,則於佛前懺悔,求佛加持;或請教善知識,如何突破? 然後繼續用功,積植德本。這樣的自我要求與道心真切,令人感佩。「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見賢思齊,見善隨喜,是學佛人的本分,須多聞熏習諸佛菩薩的存心與實行,以此為樣而轉化自心的煩惱,開發自心的佛性,初則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繼而彼何人哉有為者亦若是,從隨喜讚嘆而隨學遵行,於身口意潛移默化,久而善淨種子越來越多,必能發菩提心而行菩薩道。
2. 若因先前於聖道諸行之一門深入,卻奮勉而無功,除了自慚於「業障」深重,「六度」難成之外,又自覺此生之時日無多,不能再蹉跎,須另謀了脫生死、出離輪迴之路,於是,擱下自力修行的慣性,而轉向佛力攝取的心行,也就是從聖道轉入淨土,這是自知無力而放下我執的「經驗性、真實性」的體會與轉變,有助於「機法二信」更深刻的認知、更迫切的嚮往;從此只管念佛,任憑救度。而之前聖道諸行的修持,雖不仰賴為「往生淨土」的條件,卻不妨轉用於「自信教人信」的方便,於自利與利他,都可說是功不唐捐。這樣的行者,須經由捨聖歸淨,似較「迂迴」而辛苦,總不如彼等「宿世淨緣深厚,今生聞即信受」的單純直入之機;卻也不同於「人云亦云」的崇拜之群,或「此是餘非」的門戶之見。
佛門廣大,一切有緣無不化;淨土更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因此,各類各樣的人,不論是浪子回頭或繁華落盡,只須最後歸入此門,回心念佛,乘佛願力,必得接引往生也。法照大師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