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論壇文章
張火慶--象山慶,淨慶,玄之--文學博士+退休教授退休教授
2024年9月22日
In 淨土
淨土宗善導流-(失)外傳與(復興)回歸(象山慶24.9.8)
淨土教理由北魏.曇鸞《往生論註》,隋.道綽《安樂集》,至唐.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楷定古今諸師異解;及《觀念法門》、《法事讚》、《往生禮讚》、《般舟讚》,規範淨業行儀,法門之盛,當時長安,遍地念佛、法化無窮。然而,唐末五代戰亂之後,三大師著作,幾盡失傳。有人說,善導創立的是「學派」的淨土宗,並無「組織、法嗣」制度,且哲理少,修行易,而影響之久、信眾之多,是其他宗派不能比。善導之後,如懷感、飛錫、延壽、袾宏、智旭、印光等諸多僧俗,以其著作而豐富了淨土教義,發揮了「他力」思想,且吸收了大乘八宗的教義與行軌。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稱念,論證了「八萬法藏,六字全收」,成為民眾宗教的砥柱。
善導大師(613—681)【五部九卷】成書於676,唐末五代(唐.會昌法難842、後周.顯德滅佛955)之後全毀,日僧明信於1213入宋尋求而無所獲。法然上人於1175偏依善導而建立日本淨土宗。直到楊仁山1891從日本請回,經歷了約936年之久,中土無此套書,唯存《往生禮讚》(唐.智昇收錄於《集諸經禮懺儀》[1]中,但此書並不普及,鮮為人知,宋.元照律師有引用)。
善導流(系)之淨土教行,盛弘於唐代,流傳於宋元明清,至今不曾斷絕;然而,【五部九卷】從成到毀,其間約一、兩百年的流傳,為何於中土佛教界少見引述及評論? 是其教理不被認同或不受重視? 或相關之引論亦一併毀於教難 ?或因其簡易平實之風格,而主要以民間結社、集會念佛之傳習,重在「實踐」之功夫與利益,而較少在「法義」上用心與研討? 如「中興淨土」之少康師,亦隱其理論創發而遊行民間,教導中下階層人念佛。由於這類人佔多數,就成了淨土宗的主流,這也是阿彌陀佛「發超世願,度盡眾生」所樂見的。相較於「有學問的」之少數僧俗;總體上仍以「一字不識但稱名」的愚夫,或「繁華落盡歸淨土」的隱士,為念佛往生門的主體。
善導流淨土思想在中國似乎很不盛行,除了一武一宗的「王難滅佛」而文獻毀失之外,或與民族性有關,就是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性格,講求自力的修身成聖:「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求在我者也。」在生活中盡心知性、存心養性,凡事反求諸己,而無非分之想。在佛法上雖有「大乘」氣象,但難以信受「本願他力」的無條件救度。或許因此,阿彌陀佛讓三位祖師的著作,暫時消失於中國而流傳到日本,先由法然上人依此建立淨土宗,弘傳光大,七百年後,再回流於中國,約時被機而復興也。
今日之中國學人,面對「中土幾無此書之註釋與論述」,只能借鑑於日本學界的研究成果;無奈之餘,也可慶幸,總是彌陀悲願之安排,乃我輩無力於自修自度者之福也。且彌陀弘願之廣大無邊,誓救十方三世無量眾生,尤其諸佛所放捨之罪重常沒下下機,本應弘傳普及於一切「有情」之處(四生九有),並觀察各地眾生之(時空、心性、文化)種種得度因緣,生則調熟,熟則攝取,雖有勢之興衰,時之先後,必然平等一體的施化接引也。因此,善導流淨土思想雖起源於(唐代)中國,不久就失傳隱沒,卻在日本承續弘傳,甚至開展光大而分枝散葉,至今不衰,故能完整的回歸於中國,日本淨土宗之祖師、宗師、學人,功不可沒也。而傳說善導大師乃彌陀化身,法然上人為勢至再來,是則淨土宗法脈之起伏,雖似曲折,然佛力護念,本願加持,終必以中日二國為基地,而乘佛本願力,逐漸弘揚,讓六字名號之稱念,遍及全球、娑婆,乃至十法界。所謂「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如趙樸初之讚詞:「寂而常照 ,星曜東方,法然繼起,宗風丕揚……南山東海,長耀明燈!」
[1] (713—741)上卷六部分:敬禮常住三寶、文殊師利禮法身佛文、依《華嚴經》發十大願、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晝夜六時發願文及佛說三廚經。下卷為“往生禮贊偈”,分“六時”集錄大乘經及龍樹、世親、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贊,故又稱“六時禮贊偈”。 汪娟<敦煌寫本《法身禮》初探>
0
0
3
張火慶--象山慶,淨慶,玄之--文學博士+退休教授退休教授
2024年9月16日
In 生活
中秋一樣月,念佛無量光(象山慶24.9.15)
中秋節的一切思維與活動,幾乎以「月」及其屬性、特色為重點。
中國古人對月亮的別稱有:玉盤(玉輪、玉環、玉鉤、玉弓、冰輪、天鏡、明鏡)、銀鉤、嬋娟、嫦娥、素娥、桂宮(桂魄)、蟾宮(金蟾)、玉兔……等。而觀「月」的感受:清涼如水、潔白如玉、幽靜如潭、晶瑩如鏡、明亮如珠、圓滿如盤……,又澄明、離垢、無瑕、調柔,喻於般若空性與法界性。中多以「中秋之月」的清亮、圓滿,隱喻「本心、自性」的清淨、光明,常住、遍在,非思、非議,無垢、無缺,修行人作觀或參禪,所覺所悟的就是這個「光境俱忘,境智如如」,「絕思量,不相到」的本來涅槃的真如(實像)心。
有云,八月十五是「月光菩薩」聖誕,清涼的智慧,遍照、攝納一切眾生,免受三毒煩惱。月光菩薩、月光童子、月氏天子,皆與「月光」有關,或為淨土之脅侍或法滅之護法,都與阿彌陀佛有關;其與中國(支那、震旦)的特殊法緣,亦如往生極樂之念佛法門偏在中國獨立成宗。東、西方「三聖」類似,都是父子三人共同得道,而分別建立了東方琉璃光淨土及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說,藥師十二願與彌陀四十八願、及東西兩種淨土,並無本質的差別,都為了拯濟眾生,是命終往生的理想之土;而彌陀法門在中國的成立與發展,對藥師信仰的傳播也有所促進,此或乃是中土民眾「存異求同」的宗教包容性。有人說,《藥師經》出現在「彌陀三經」之後,兩種淨土施設也類似;但藥師經已走向「密教」化。
一般人過中秋節,除了賞月吃餅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團聚;但世事無常,人生多難,未必日日年年皆如意,古有今皆這種「求不得」的無奈,人們只能退求其次,互相安慰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或「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世間的情愛,總在「患得、患失」中隨緣享有;彼此若能於日常相聚中,共勉念佛,同願生西,則在人間善緣之上,又多了淨土法緣,這才不辜負了「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的勝法,也不枉費了「月圓總有星相伴,人圓總有家相隨」;「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的良機。
彌陀、眾生,常相憶念,如月與影;阿彌陀佛圓成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萬德莊嚴,而我輩凡夫具足貪瞋癡慢,煩惱業障,但看似懸隔的差異,並不妨礙(阻隔)念佛眾生與阿彌陀佛的親近一體,命終接引,往生極樂。這些勉勵我們「念佛必生,淨土團聚」的佳話,在此「中秋佳節,闔家賞月」之際,可說是世出世間,相得益彰。對於念佛人,則是「一樣窗前明月夜,才有梅花(佛號)便不同」,在慣例的家聚賞月中,加了念佛的心情,就有不一樣的安穩、踏實與歡喜,所謂「月到中秋分外圓,心歸淨土無量光」。古聖今賢學佛人,為我們指示了「歡度」人間節慶的存心與行持,最簡易、最平實,又能隨俗、樂俗,乃至變俗的方法,就是:「行住坐臥常念佛,春夏秋冬恒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0
0
0
張火慶--象山慶,淨慶,玄之--文學博士+退休教授退休教授
2024年9月13日
In 淨土
淨土宗善導流-(失)外傳與(復興)回歸(象山慶24.9.8)
淨土教理由北魏.曇鸞《往生論註》,隋.道綽《安樂集》,至唐.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楷定古今諸師異解;及《觀念法門》、《法事讚》、《往生禮讚》、《般舟讚》,規範淨業行儀,法門之盛,當時長安,遍地念佛、法化無窮。然而,唐末五代戰亂之後,三大師著作,幾盡失傳。有人說,善導創立的是「學派」的淨土宗,並無「組織、法嗣」制度,且哲理少,修行易,而影響之久、信眾之多,是其他宗派不能比。善導之後,如懷感、飛錫、延壽、袾宏、智旭、印光等諸多僧俗,以其著作而豐富了淨土教義,發揮了「他力」思想,且吸收了大乘八宗的教義與行軌。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稱念,論證了「八萬法藏,六字全收」,成為民眾宗教的砥柱。
善導大師(613—681)【五部九卷】成書於676,唐末五代(唐.會昌法難842、後周.顯德滅佛955)之後全毀,日僧明信於1213入宋尋求而無所獲。法然上人於1175偏依善導而建立日本淨土宗。直到楊仁山1891從日本請回,經歷了約936年之久,中土無此套書,唯存《往生禮讚》(唐.智昇收錄於《集諸經禮懺儀》[1]中,但此書並不普及,鮮為人知,宋.元照律師有引用)。
善導流(系)之淨土教行,盛弘於唐代,流傳於宋元明清,至今不曾斷絕;然而,【五部九卷】從成到毀,其間約一、兩百年的流傳,為何於中土佛教界少見引述及評論? 是其教理不被認同或不受重視? 或相關之引論亦一併毀於教難 ?或因其簡易平實之風格,而主要以民間結社、集會念佛之傳習,重在「實踐」之功夫與利益,而較少在「法義」上用心與研討? 如「中興淨土」之少康師,亦隱其理論創發而遊行民間,教導中下階層人念佛。由於這類人佔多數,就成了淨土宗的主流,這也是阿彌陀佛「發超世願,度盡眾生」所樂見的。相較於「有學問的」之少數僧俗;總體上仍以「一字不識但稱名」的愚夫,或「繁華落盡歸淨土」的隱士,為念佛往生門的主體。
善導流淨土思想在中國似乎很不盛行,除了一武一宗的「王難滅佛」而文獻毀失之外,或與民族性有關,就是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性格,講求自力的修身成聖:「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求在我者也。」在生活中盡心知性、存心養性,凡事反求諸己,而無非分之想。在佛法上雖有「大乘」氣象,但難以信受「本願他力」的無條件救度。或許因此,阿彌陀佛讓三位祖師的著作,暫時消失於中國而流傳到日本,先由法然上人依此建立淨土宗,弘傳光大,七百年後,再回流於中國,約時被機而復興也。
今日之中國學人,面對「中土幾無此書之註釋與論述」,只能借鑑於日本學界的研究成果;無奈之餘,也可慶幸,總是彌陀悲願之安排,乃我輩無力於自修自度者之福也。且彌陀弘願之廣大無邊,誓救十方三世無量眾生,尤其諸佛所放捨之罪重常沒下下機,本應弘傳普及於一切「有情」之處(四生九有),並觀察各地眾生之(時空、心性、文化)種種得度因緣,生則調熟,熟則攝取,雖有勢之興衰,時之先後,必然平等一體的施化接引也。因此,善導流淨土思想雖起源於(唐代)中國,不久就失傳隱沒,卻在日本承續弘傳,甚至開展光大而分枝散葉,至今不衰,故能完整的回歸於中國,日本淨土宗之祖師、宗師、學人,功不可沒也。而傳說善導大師乃彌陀化身,法然上人為勢至再來,是則淨土宗法脈之起伏,雖似曲折,然佛力護念,本願加持,終必以中日二國為基地,而乘佛本願力,逐漸弘揚,讓六字名號之稱念,遍及全球、娑婆,乃至十法界。所謂「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如趙樸初之讚詞:「寂而常照 ,星曜東方,法然繼起,宗風丕揚……南山東海,長耀明燈!」
[1] (713—741)上卷六部分:敬禮常住三寶、文殊師利禮法身佛文、依《華嚴經》發十大願、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晝夜六時發願文及佛說三廚經。下卷為“往生禮贊偈”,分“六時”集錄大乘經及龍樹、世親、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贊,故又稱“六時禮贊偈”。 汪娟<敦煌寫本《法身禮》初探>
0
0
0
張火慶--象山慶,淨慶,玄之--文學博士+退休教授退休教授
2022年11月25日
In 淨土
誰是中國淨土宗主流?(象山慶/原創2022.11.25) 從佛教史看,淨土門雖經歷了諸宗融合及獨立純化的演變,卻都是(法師與居士)上層論述的起伏;然而,從善導大師以來,就有一股民間信仰的潛流,只懂只顧「一心稱名」「感應往生」的現實,而不知不管何謂「禪.教.律」及「融合.雙修.一致」……..之類的理論。這股持續不斷的民間潛流,才是淨土門宗教實踐的主流。陳楊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序:表面上淨土唯心或西方的爭議,沸揚了數百年,而實際上「民眾化」的(善導)少康系,始終是淨土宗的主流,他們虔誠地「口稱佛名,願生極樂」,而不理睬上層理論的爭議[1]。清末民初,三系歸一的少康系,保持了「無禪無教律」「但稱名」,突出了散心念佛、他力信仰的「信願」門(奪禪超教、律) [2],然而,時代變化,整個中國佛教與民眾化淨土宗也衰落了。 陳氏《通史》就是「善導流」淨土史,以善導含攝廬山慧遠(悟解)與慈愍慧日(兼修)二系,而以少康系(民眾化稱名)為主流,騎聲蓋色,奪禪超教,遠離了各種混融(寓宗)教理之爭論,而守愚念佛,接引往生。其結語雖有「衰落」之嘆,卻於今日台灣有淨土宗協會的復興與再弘,甚至較前史更純化、更易行,更開創新局面!
[1]這種只管念佛的民眾化,傳入日本之後,淨土真宗更極致。
[2]太虛法師《佛法總學》第四章/禪台賢流歸淨土行:由淨土宗承襲其超教律,且倚透禪之勢,而奪禪,而成為孤零的念彌陀名號。玉峰古昆(信深願切,記數持名)、沈善燈(不可「修定、參禪、伏斷妄想、攝散歸一」)、印光大師(<致大興善寺體安書>云: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法皆備;即今之世,若舍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澈底之悲心,示眾生本來之體性。匯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以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不求生淨土;由祇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一切著述,末後俱歸向蓮邦。)
0
0
10
論壇文章: Members_Page
張火慶--象山慶,淨慶,玄之--文學博士+退休教授退休教授
更多動作
bottom of page